和林格尔剪纸是原生性抢救、保护、传承的典型示范案例
传统农耕时代,民间与纸相关的纸造型文化形态,恐怕没有比剪纸与民众生活更加紧密的了。但作为民俗产物的中国民间剪纸的传承与发展在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剧烈转型期正在直面千年之变。从昔时呈现在人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物到当下正悄无声息地淡出民俗视野,中国民间剪纸与民众及其生活开始发生重构。作为中国北方剪纸重要组成部分的和林格尔剪纸,2007年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200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扩展名录),2009年与其他国家级剪纸项目打包代表中国剪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0年被国家农业部、文化部、中国文联等部门授予全国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8年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为首批中国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千百年特殊历史、地理和民俗文化传承和发展,使得和林格尔剪纸蕴含着极其丰富的黄河文化的重要信息。几十年来,和林格尔剪纸进行开拓性的原生性抢救,完整、系统、全面地记录和保存了一份传承链条呈现整体性脱环状态下和林格尔剪纸的存续档案,为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一个典型而鲜活的案例。

图5 《出地》 康枝儿作 17.5cm×20cm大红纸

图6 《鱼船灯》 段建珺作 33cm×21 cm大红纸
和林格尔剪纸是农耕与草原图腾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和林格尔剪纸在当地也被人们称为“剜花”,千百年来,由世代生活在黄河岸边的和林格尔农牧民为主体传承和创造,并且融合生活在这里的古代北方游牧、农耕等民族多元文化为一体,紧紧依附于该地域民俗历史文化生活,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和林格尔剪纸在表现上多用“阴剪”技法,具有诸如古代阴山岩画“影绘”等表现样式的文化特质,物象造型极尽简约,呈现大气天成、古拙浪漫的鲜明文化品格。千年传承发展,和林格尔剪纸表现中的主体内容便是呈现出诸如鱼戏莲花、蛇盘兔、鹿回头、还阳鹿、对马捧寿、对羊捧寿、鹰踏兔、娃娃踩莲花、鱼龙变化、鱼龙灯、宝盆莲花、如意莲盆、云团寿、马上封侯、八云捧寿、盘肠、福、万字等体现古老长城、黄河文化的珍贵纹样,除此,其传承和表现多以历史上根植于草原上的虎、兔、龙、蛇、鸡、凤凰、葡萄、石榴、桃、瓜、葫芦等草原祥瑞动物、植物和吉祥图符以及呈现半农半牧区域文化属性的纹样为主要内容,剪纸传承中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生命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等深厚历史文化观念,成为我国沿黄河几字弯区域向蒙古高原过渡交接地带呈现典型地域性群体文化观念的代表性非物质文化形态,具有不可替代的民俗学、艺术学、美学、人类学和考古学等多学科人文价值,被学界誉为“国之瑰宝”“农耕与草原图腾历史文化的活化石”。通过千年传承的和林格尔剪纸,我们可以探寻到各民族人民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弥足珍贵的民族文化记忆。

图7 和林格尔剪纸《过边墙》 崔青梅作 段建珺收藏 60cm×50cm手工纸
和林格尔剪纸抢救模式。作为一名剪纸传承人,我从1978年开始跟随村里老一辈传承人学习剪纸、面塑等民间技艺,从此与和林格尔剪纸结缘。1998年7月,面对濒临消亡的剪纸传承现状和困境,我策划、组织成立和林格尔剪纸学会,从此开始有组织、有计划系统科学地进行抢救保护工作,该学会的成立被誉为和林格尔剪纸传承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学会成立以后,经过多年持续开展的剪纸文化抢救、发掘、整理、培养、研究、传承、创新、推广交流等公益事业,涌现和培育了张花女、段建珺、康枝儿等大批享誉国内外的剪纸艺术大师和剪纸名家,抢救保护了大批即将消亡的珍贵原生态民间剪纸和相关民俗文化资料和信息。学会通过持续、深入的田野考察和研究,形成一系列重要剪纸文化学术成果,形成了著名的和林格尔剪纸文化品牌,使和林格尔剪纸成为中国剪纸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8月,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东西方艺术家协会(纽约)等部门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和林格尔)国际剪纸艺术节”在和林格尔县成功举办,会上通过了著名的引领中国剪纸传承发展方向的《和林格尔宣言》,和林格尔剪纸抢救保护成果和方法,已经成为国内外学界研究中国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剪纸文化在当代传承保护的一个代表性成功经典案例,被誉为“和林格尔剪纸抢救模式”。“和林格尔剪纸抢救模式”即和林格尔剪纸学会多年来在剪纸传承保护上经过艰辛探索和实践形成的以深入民间、深入生活、坚持运用剪纸的原生性抢救方式,对濒临消亡的原生态剪纸文化遗存进行及时、系统、科学地抢救和保护,在此基础上传承创造剪纸文化精品,遵循“以剪传情、以剪布道、以剪塑魂”剪纸传承发展方向,坚持学术立会方向,用剪纸讲述精彩中国故事和家乡故事,为社会提供更多原创文化资源,为人民提供更高幸福文化指数,为历史保存留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原基因的剪纸抢救、保护模式。
在和林格尔剪纸抢救保护模式精神指引下,长期以来,和林格尔剪纸积极参与配合国家战略的实施和开展,如多次代表中国剪纸和非遗文化远赴丹麦、瑞典、马耳他、塞舌尔、毛里求斯、斐济、法国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对外剪纸培训和交流,所到之处均受到当地民众的热烈欢迎,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进入新时代,和林格尔剪纸学会不断传承创新剪纸成果,努力把优秀剪纸成果融入现代生活,为人民和社会服务,积极践行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向。
回归当代生活的草原之花。和林格尔剪纸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剪纸文化遗存之一,融合古代北方游牧、农耕、渔猎文化为一体,由以世代生活在内蒙古黄河几字弯区域和林格尔地区的农牧民劳动妇女为主体的民众创造,紧紧依附于地域民俗生活,深受农牧民喜爱,成为承载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的非物质文化形态。

图8 和林格尔剪纸学会参与策划组织的“第二届(中国·和林格尔)国际级剪纸艺术节”开幕式现场(2006年8月15日,内蒙古美术馆,彭晓明/摄影)

图9 和林格尔剪纸学会成立大会(1998年7月,内蒙古和林格尔,段建珺/摄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和林格尔剪纸传承取得深入发展,尤其是剪纸进一步融入现代生活,在为民众服务、为社会服务等方面做了许多新探索,使这项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传承实践上迈出新路子。当前,老中青剪纸传承链条已经初步建立起来,和林格尔剪纸学会通过“学会+农户+会员”的方式,让老一辈剪纸传承人又重新拿起剪刀,让剪纸得到有效激活和复苏。当前在很多重要民俗节点和活动中,尤其是在和林格尔及其周边地区,以农牧民为主体,包括各城镇居民、学生、教师等,剪纸传承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既是参与者,又是受益者,和林格尔剪纸又重新发挥出独特的社会文化作用。在社会转型期,尤其是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急速剧变中,和林格尔剪纸传承发展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传承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如古老的剪纸文化存续空间和文化生态受到威胁,后续保护资金不足,传承保护亟待加强等。

图10 青少年学生在由和林格尔剪纸学会参与主办的千人剪纸大赛上展示剪纸技艺(2017年6月,内蒙古和林格尔,王正/摄影)

图11 和林格尔剪纸学会的小志愿者在“第二届(中国·和林格尔)国际剪纸艺术节”展览上为国外嘉宾讲解剪纸(2006年8月,内蒙古呼和浩特,彭晓明/摄影)

图12 以段建珺剪纸为元素设计制作的精美贺年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