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长城上几处关口的形成
关口是指关的出入口或来往必经的处所。从自然形态上讲,关口所在地一般为两山夹峙,中为孔道,往往是在地质历史上形成的地貌形态;从人文意义上讲,只有当人类经过不断探索,经常性通过这样的孔道,那么这样的孔道才具备了“关口”的严格概念。
2018年至今,笔者陆续对山西省右玉县与和林格尔县之间明长城之上(即主边)的杀虎口、二分关、云石口、口子沟、大沙口等五处关口进行了实地考察,对这五处关口的形成、设施、作用等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这些关口均处于明长城主边,即晋蒙交界处长城之上,均有道路连通关内外,这些关口附近均形成了现代村落,多数关口附近有河流经过,有的还筑有坚固的土堡。
杀虎口位于右玉县西北35千米,坐落于明长城脚下两省区(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三县(和林格尔、凉城、右玉)交界处。春秋战国时杀虎口便有参合陉、参合口之称,唐称白狼关,宋名牙狼关,明改杀胡口。清朝前期为缓和蒙汉矛盾,御赐更名为杀虎口。杀虎口两山夹峙,西有苍头河(浑河上游)从南至北流过,中间为狭长的走廊连通关内外。杀虎口内东侧,即是明代修筑的杀虎堡。
二分关在距杀虎口西南15千米处的右卫镇二分关村,一条沟谷由西向东贯通明长城主边,边内是二分关村,出边便是内蒙古和林格尔县新店子镇辖地。
云石口位于右玉县丁家窑乡西北,其南侧为云石堡,分新旧两堡。云石口就在新堡北侧,中有王石匠河,堡沿河由东向西而去,并汇入马场河,穿过明长城主边进入和林格尔县域内,最后注入浑河。云石口西北便是内蒙古和林格尔县羊群沟乡韭菜沟行政村。
口子沟、大沙口位于右玉县丁家窑乡西北明长城主边脚下,云石口西不到5千米,两村南面有河自西向东流过,经云石口马市接纳王石匠河、堡沿河折而向西,汇入马场河,最后注入浑河。两村往北,均有沟谷穿过明长城主边通往和林格尔县羊群沟乡。
从军事上讲,杀虎口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史载,西汉高祖七年(前200年),徙韩王信代都马邑,信投降匈奴,屡引兵南犯,十一年(前196年),汉将柴武等在参合击败韩王信的军队,杀死韩王信,收复雁门郡;西汉天汉三年(前98年),匈奴入雁门郡,太守害怕逃跑,被汉武帝下令处死;东汉延光元年(122年),鲜卑进攻雁门、定襄郡(治在今右卫古城南侧);隋开皇二十年(600年),太平公史万岁从朔州出兵,经杀虎口在大芹山(今大青山)大破突厥军;宋庆历元年(1041年),李元昊反叛,杨偕请弃河外,保合河津,帝不许,于是会张亢管勾麟府军马,破之于柏州地,又破于兔毛川,筑十余栅,河外始固。
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山西行都司在杀虎口筑堡,万历二年(1574年)砖包,堡周二里,高三丈五尺。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于近关处另筑一新堡,名平集堡,周二里,高与旧堡等,中建客店,内外交易。复于两堡中间东西筑墙,连环为一。设城守备一员,坐堡把守一员,旗军777名,马骡152头。
尽管如此,长城还是未能抵挡蒙古军的冲击。史载,明嘉靖六年(1527年),鞑靼攻入杀虎口,杀死民众多人;嘉靖三十三年(1557年)十一月,土默特蒙古军从杀虎口大举南下,包围右卫城;清顺治五年(1648年)十二月,大同总兵姜瓖倒戈反清,并派兵占领雁门北各城镇,右卫参将彭有德及清兵溃不成军,弃城而逃,被赶出杀虎口。
从经济上讲,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由于军事与贸易的需要,杀虎口开始筑堡,伴随着马市的设立,杀虎堡集市贸易更加繁荣。于是,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该地另筑新堡,名为平集堡,并与旧堡合二为一。从此,杀虎堡市场更加完善,关外所需商品,关内所需草原畜产品等,大多经杀虎口销售。
清顺治七年(1650年),杀虎口始设税务监督机构,专门征收杀虎关口沿长城进出货物的关税,为大清王朝聚财。杀虎关税务机构前期称“户部抽分署”,以后改称“钦差督理杀虎口税务督署”,简称税务监督署。又因衙门上挂有一面“户部钦差”的大匾,因此老百姓都习惯地称“户部衙门”。衙门位于杀虎堡新、旧堡之间的中关北路,内设科房、班房两个属科和一个库房,中间有一个大堂。杀虎口税务监督署管辖山西天镇新平堡至陕西神木长城沿线的税收和人事事务。按照规定,“商人运载货物例额直赴杀虎口输税,不许绕避别口私走”,因此税收繁忙,人口众多。有关史料记载,清嘉庆、道光之前,全国国库收入约为4800万两白银,其中商税中最大宗的关税每年收入不过四五百万两,而杀虎关(含归化关)的关税收入就达到16919两白银,这只是解送户部的数额,尚不包括被地方税收官员分成、贪污之数。因此,杀虎口号称“日进斗金斗银”,收入之巨可想而知。
在杀虎口大关之外,另有一隶属于大关的小关,也即二分关,在杀虎口西15千米的长城主边上,俗称“二分关”。二分关同样建有税厅和营房,主要征收过往小商小贩的税收。
云石堡马市遗址位于和林格尔县羊群沟乡东石咀行政村韭菜沟自然村,当地人称“马市疙瘩”,紧依长城而建。东有十三边河和碓臼沟河流出,东南有堡沿河流出,两河汇于马市前,向西注入王石匠河转为北流,汇入马场河,再汇入浑河,并最终汇入黄河。云石堡马市隔十三边河与右玉县云石堡相望。
云石堡马市于明隆庆六年(1572年)设置,贸易对象是多罗土蛮等部。云石堡马市遗址结构十分严谨,与关口、长城连为一体。长城从东向西延伸至王石匠河口,爬上“较量山”逶迤西去。河口东200米为关口,关口东25米处有一墩台,石、土混筑,方形,底宽13.5米,残高6米,原有三层楼阁,当地百姓称为“互市楼”(或为护市楼)。紧靠关口之外有一堡,东西58米,南北62米,现存东、北、西墙遗址,底宽约4米。紧依关口之南亦有一堡,正方形,边长48米,四墙遗址明显,底宽约5米。该堡之东115米处有一大堡,距长城10米,依长城走向而建,呈长方形,东西长248米,南北宽186米,原墙遗迹尚存,有的地段墙高5米,底宽约6米,此大堡应为马市无疑。堡内原有一水井,现湮没无痕。堡内到处散落着城砖、盆、碗残瓷片,板瓦、简瓦残片,琉璃构件,残石磨等。可见,马市内当时建有房舍,可供人畜生活之用。关口内外两小堡用途不明,推断关内小堡应为守关驻军所用,堡内遗存有瓦砾残瓷,东墙有一马面与关口的互市楼遥相呼应。堡门坍塌不明,依瓦砾石块遗迹看应在南墙开门。关外小堡似为蒙古人的停留地和马匹的停放地。每到开市之前,边外牧民就早早等候在堡内,由管理者编号、排队、检疫牲畜。开市吉炮一响,牧民们就按顺序牵牲畜、负物鱼贯而入,有秩序地到达指定市场。
口子沟村东为胶泥沟村,西为大沙口村,与大沙口村相距不到2千米,与云石堡相距也不超过5千米。口子沟、大沙口因长城穿过,分为口内口子沟、大沙口,属山西省右玉县丁家窑乡管辖;口外口子沟、大沙口,属内蒙古和林格尔县羊群沟乡管辖。两村村南均有小河由西向东流过,并经云石堡西折向西北,是为马场河上游,并最终注入浑河。
关于这两处“口”,史籍未载,但也有着久远的历史。当地群众中流传,大沙口原名为“大杀口”,历史上曾发生过惨烈的战争,死人无数,至于哪个时代,已无从可考。但据史籍记载,有明一代,游牧于草原的蒙古军曾多次突破长城关隘,侵入口内,如明天顺四年(1460年)八月,蒙古军侵入威远,九月包围右玉城;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四月,蒙古军骑兵7000人侵入威远卫,大败明军,明军900余人战死;明嘉靖九年(1530年)七月,蒙古军由黄榆山入,寇威远卫;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蒙古军数万人举兵入侵威远卫。距威远卫最近的长城隘口,恰是云石口、口子沟、大沙口等关口,但因云石口建有新、旧两堡,防御工事坚固,蒙古骑兵不宜通过,而大沙口与口子沟便成为蒙古军的首选之地。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判断,当年蒙古军正是突破长城沿线这几处相对薄弱的关口,进逼威远卫的。
(吴欣,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呼和浩特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呼和浩特市长城科普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