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地区分布多处长城的成因

一、呼和浩特地区分布多处长城的成因

呼和浩特南端,正好是年降水量400毫米上下的分界线,也是我国牧区与农区的分界线。在这条分界线上,年降水量400毫米线因气候原因在南北摆动,牧区和农区的分界线也随之南北移动。自古以来,阴山以北就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游牧之地,而阴山以南地区是中原农耕王朝的粮食产区,两种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迥异的文化和习俗在这里碰撞和互融,又因为政治、军事、经济的原因,各民族在这里冲突和融合。阴山的长城地带,从商周以来,就成为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王朝军事之争的中心地带,战国、秦、汉、北魏、明等时代在这里修筑长城,阴山南北成为军事防御的前沿阵地。同时,由于游牧经济和农耕经济产生相互的差异和贸易需求,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相互交融,使阴山南北又成为多民族融合的重要区域。

长安是汉唐时期中原王朝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阴山南北是该时期北方游牧部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阴山南北一带地处长安和蒙古高原的中间地带,地理位置极为重要。中原王朝北进大漠,必须先来到呼和浩特地区;北方游牧民族南进中原,也必须经过呼和浩特地区。呼和浩特地区,成为历史上的兵家必争之地和交通枢纽要地,长城便应运而生并成为各个历史时期重要的军事防御设施。

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设施,更是和平的象征。各民族等相继修筑长城,更多的是期盼以长城为界,和平共处,长城内外的各民族守望相助,发展生产,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