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性抢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开展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根本保证和前提,是讲好和林格尔故事...
到田野当中去。历史上,呼和浩特地域黄河文化最本真、最原始的文化传承信息和资源均生发在民间,以活态传承的方式世世代代流传于呼和浩特黄河流域各族劳动人民的民俗生活中,亦为该区域劳动人民精神世界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看到,独特的民俗文化空间和历史传续脉络,构建了呼和浩特黄河文化独一无二的非物质文化呈现形式和地域性传承。但是,面对当下网络时代非物质文化传承出现的多元化和文化融合当代生活过程中原生性文化资源的重复性枯竭态势,传承千年的展现呼和浩特黄河文化典型特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库营造和数据化建设显然不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和民众对黄河文化分享的需求,客观上制约了呼和浩特地域黄河文化的功能发挥。面对这种现状,从长远发展看,只有到田野当中去,进一步深入开展呼和浩特黄河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对残存的黄河文化资源进行科学、系统记录,开展地毯式抢救,彻底摸清呼和浩特黄河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家底。唯有如此,才能够从根本上改善呼和浩特黄河文化资源短缺现状,同时,这也是讲好内蒙古黄河故事、中国黄河故事重要的保障和前提,更是在新时代社会开展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根本,否则,黄河故事就会变味。
建立健全完善保障制度。呼和浩特独特的历史、地理、自然、人文积淀孕育、传承、发展了极为丰厚的黄河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是我们开展当代文化转化和创造的极为宝贵的“原始文化矿砂”。但是,随着历史性的时代转型、民俗流变和文化传承人群的整体性脱环,这些具有不可再生性特质的“原始文化矿砂”已经消失和面临不同程度失传,所以,在当下讲好呼和浩特长城、黄河故事,其实一项核心工作就是要保护好这些能够讲长城、黄河故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人在艺在,人亡艺绝,做好以传承人为主体和重点的原生性抢救和记录,建立健全完善的保障制度,是迫切而不可替代的时代命题。目前,经过十余年的家底式摸查,呼和浩特入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约300余项,其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1项(和林格尔剪纸),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项目7项(二人台、和林格尔剪纸、爬山调、脑阁、晋剧、蒙古族皮艺、三空李氏正骨), 自治区级74项,市级205项,旗县级约300余项;除此,还有各级代表性传承人近900人,其中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4名, 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81名,呼和浩特市级代表性传承人322名,旗县级代表性传承人约400名。需要指出的是,在民间没有被发现和入册的非物质文化项目和传承人远远比我们已经知道的要多得多,所有这些,构成呼和浩特地域长城、黄河文化的主体和核心。当务之急,需要相关部门制定科学的原生性抢救方案,建立健全保护制度,发挥传承人主体性和积极性,如此才能够真正地讲好呼和浩特的黄河故事,让黄河故事发挥本原文化功能和创造性转化,成为构建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础。

图1 和林格尔剪纸学会百岁会员张花女(中)在剪纸(1998年8月,内蒙古和林格尔曹老八窑村,段建珺/摄影)

图2 段建珺带领学生深入深山老区寻访老一辈剪纸传承人,开展田野考察(1999年4月,内蒙古和林格尔,吕海龙/摄影)

图3 2009年10月,和林格尔剪纸与其他国家级剪纸项目打包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图4 2008年6月,和林格尔剪纸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的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