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与“寒燕儿”

一、寒食节与“寒燕儿”

内蒙古西部及与山西交界一带,都有寒食节蒸“寒燕儿”的习俗。古代没有保存食物的冷藏条件,所以要在寒食节前做一些不易变质的食物。有一个聪明又灵巧的主妇在寒食节前正在准备为一家人蒸馍,此时从窗前飞过几只燕子,主妇看到这几只生机勃勃的燕子非常喜爱,于是将一大团面团捏成了一个个小巧玲珑的燕子形状,蒸熟了留给家人在寒食节吃。后来,大家纷纷效仿这个主妇的做法,在寒食节前蒸这种燕子形状的面食,这就是“寒燕儿”的雏形。

蒸“寒燕儿”最重要的一道工序就是捏,因为“寒燕儿”比较小,一碗面就可以捏几十个,所以,这个工序一般是三五个妇女搭伴共同来做的,大家坐在农家的土炕上,各显身手,快速地按自己心中所想的样子捏出形态各异的“寒燕儿”。捏“寒燕儿”时首先要把面团搓成手指头粗细、一寸多长的条状,先捏出燕子的头,并用手指在头部小心翼翼地搓出一个小尖当作燕子的嘴巴,然后拿梳子压出燕子的羽毛,并用一把小剪刀剪出翅膀和尾巴形状。还有人捏一些猪狗牛马虎蛇等十二生肖中动物的形状,还有捏一只鸡妈妈身上背着几个小鸡的图案,也有捏花朵、蝴蝶和鱼的形状。那些巧手村妇捏出来的“寒燕儿”形态各式各样,表情灵动传神,犹如一件件精雕细琢的工艺品。“寒燕儿”捏好后,马上上笼蒸熟,然后趁热用红绿各色颜料点缀眼睛及翅膀上的花纹。过去农家一般将“寒燕儿”插在早早准备好的沙棘或柳树枝条上,也有人用线串成一串一串的,吊在屋里通风的地方晾干。

如今的“寒燕儿”,在每年的清明节前走进校园和社区,让广大少年儿童在手工制作中了解中华民俗文化,这对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