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方长城地带
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泛指长城地带及其南北两侧的狭长地区, 自东向西包括今天的内蒙古中南部、河北省北部、陕西、山西、宁夏、甘肃、青海等地区。也有学者从文化地理的角度称该地区为“农牧交错带”。林沄先生在《夏至战国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带的形成过程》一文中认为:“中国北方长城地带,并非指历代所筑长城经由的全部地域,而是指古来中原农业居民与北方游牧人互相接触的地带。这个地区东起西辽河流域,经燕山、阴山、贺兰山,到达湟水流域和河西走廊”。[32]
长城是我国现存体量最大、分布最广的文化遗产,纵横几千千米的跨度,成为人类历史上宏伟壮丽的建筑奇迹和无与伦比的历史文化景观。据全国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显示,历代长城遗址遗存总长度为21196.18千米,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包括长城墙体、壕堑、单体建筑、关堡和相关设施等长城遗产43721处。[33]历代长城的位置、走向和修筑均与中国北方各民族以及自然地理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国北方长城带”这一概念的阐发,总是围绕这一地带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行的。
横贯东西的长城,见证着中原农耕文化和草原游牧文化的碰撞和交融,形成了著名的“长城地带”。长城地带处于气候过渡带,是游牧和农耕生产方式的过渡地带,也是一条特殊的文化地带,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在两千多年的历史沉淀中,长城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符号。各种传说中的王昭君遗址,作为长城地带重要的文化遗产,是诠释这一文化符号的重要佐证。在论述和展示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过程中,以北方长城地带具有代表性的王昭君墓为研究对象,对这一地区历史文化特征进行分析,说明长城地带的各民族交往交流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北方长城地带中部南临农耕发达的黄河流域,北依水草丰美广袤的欧亚草原,是中原腹地与欧亚草原之间的过渡地带,是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交互作用的广阔地区,也是各民族广泛交往、深度融合的历史舞台。随着对这一地区研究的深入,中国北方长城地带作为区域概念的界定,直至被学术界接受并广泛采用,并成为学术界对北方长城地区的统称,呈现出了不同历史阶段,学者们对其有着不同的认识。这种认识不仅仅是这一地区简单的族群变迁,而是对包括文化习俗、生态环境、族群迁徙、经济业态、长城遗址本体以及沿线丰富的文化遗迹等的因素交互作用而形成的复杂过程的认识。而散布在长城地带的昭君墓及其连带的风物传说,正是在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中孕育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