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林格尔域内的明长城
明代称长城为“边”或“边墙”,因功能、规模和建筑时间不同又分为“大边”“小边”或“主边”“次边(二道边)”等,在重要的关隘险要地段还修筑有好几道边墙,多的达十几重,分别称为“一边”“二边”“三边”等,依此类推。明长城在和林格尔段分为内长城和外长城,总计101673米。内长城又叫“主边”,是晋蒙的界限。从杀虎口西面,经新店子镇的前菜木贝、羊塔、前海子洼、十二沟、磨扇洼、三十八,进入羊群沟乡的爱好庄旺、韭菜沟、井沟子、大沙口、楼沟,然后进入清水河县域内,全长约51406米。这段长城基宽4~5米,残高5.~15米,个别地段仍保留昔日的风姿,高不可越。骑墙筑有34座墩台(敌台、马面),好像银线穿珠。墩台一般基宽11~14米,残高约10米,墙体和墩台外侧曾砌有青砖。有的墩台外面还有围墙,用以拱卫墩台。
外长城又称“大边”,一些专家学者称其为“次边”,是相对于较晚修建的“主边”而言的,而民间又称“大边”为“二道边”。明代大边是明初最早修筑的第一条长城,完全在丰镇、凉城、和林格尔、清水河等县域内。据丰镇市隆盛庄东山角的石碑文记载:“大明洪武廿九年(1396年),岁次丙子四月甲寅吉日,山西行都指挥使司建筑。”当时山西行都指挥使司设在今山西省大同市。《读史方舆纪要》载:“明初封代藩于此,置大同五卫(大同前、后、左、右及朔州卫)及阳和五卫(阳和、高山、天城、镇虏、蔚州卫)、东胜五卫(东胜、左右二卫及玉林、云川、威远三卫),卫各五千六百人,以屯田戍边。又设大边、二边,以为捍蔽,是时云内、丰州,悉为内境,边圉宁谧者数十年。”这道明长城大边,如长龙起伏于群山之巅,其西据黄河,扼鄂尔多斯高原,北望河套阴山,可防蒙古诸部骑兵南下,东面和南面与主边隔山相望,相互拱卫,成为京师北京西北边防的屏障。又是塞外玉林卫、云川卫、镇虏卫、东胜卫的前哨依托,是保卫京师的第一道防线。明长城大边由杀虎口向西南经过和林格尔县新店子镇的二道边,向西南过山保岱、上红台、驴圈沟、好来沟、彦崖,进入羊群沟乡的一间房、丈方塔、黑台子、新窝铺进入清水河县,墙体状况与内边基本相似,沿边有24座墩台,总长度经测算为50267米。
大边之后修建的长城,又称“二边”或“二道边”,是介于大边与主边之间的边墙,是对大边的补充或强化,且与大边或分或合,大多修筑于军事要地,与大边、主边、烽燧、边堡形成完整的军事防御设施。传统上所谓“大边”即“二道边”,“主边”即“大边”的说法是不准确的。事实上,大边是明朝早期修筑的长城,稍晚修筑、位于大边以南的便是二道边。而主边的修筑晚于大边,是山西和内蒙古的界线。大边在北,主边在南,二道边介于大边与主边之间。
和林格尔县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之间的明长城,在总体修筑完成之后,又先后数次重修。明朝宣(化)大(同)总督翁万达创建了“窦、墩、塘”制度,“窦”也就是孔道,长城经过河流时,采取飞梁而过,在城墙基石下券筑水门,如经过杀虎口沧头河的明长城就在河上修筑有万全桥;“墩”就是沿着建筑在山巅之上的烽墩,与长城结合为一体;“塘”就是在长城跨越大河,无法筑窦、墩的地方,沿河两岸修筑夹岸长城,如清水河域内老牛湾跨越黄河的长城,这就使得长城防御体系达到了严密无间的程度。此外,和林格尔域内的明长城,大多为夯筑,夯层厚在0.2~0.3米之间,也有石砌长城,但大多已毁。
明初修筑的长城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抵御蒙古的侵扰,特别是军屯的发展,长城沿线驻军战时驱敌,无战时耕田守边,以屯田自给自足,这样的战争在一段时间内促进了长城区域经济与文化发展。
明代正统之后,军屯越来越不能适应当时政治经济发展局势,边防军士不堪忍受军官的剥削,且耕种的土地无法满足其温饱,大量士兵开始逃亡,屯田制度在边境开始瓦解。随着军屯的解体,明朝北部经济支撑削弱,边防力量随之减弱,蒙古族各部趁机侵扰明朝边疆,进而爆发了大规模的明蒙战争,长城沿线战火连天。面对蒙古军的进攻,明朝京师濒危,朝廷急募边军,并集中全国人力物力到长城沿线修筑边墙,想要以自视坚固的长城来抵挡蒙古族的侵袭。据有关史料记载,明朝八十余万军队散布于万里长城之上,每里不过几十人驻守,而蒙古军队常常以十万大军攻其一点,跨越长城如履平地,往往使万里长城的某一段墙体筑而即毁、毁而复筑,东边的刚修完,西边又被攻破,由此形成恶性循环。直到隆庆五年“俺答封贡”后,长城沿线明蒙贸易市场大量开辟,明蒙双方才迎来和平安定的局面。而随着明蒙关系的缓和,长城的军事功能也大大减弱了。
明长城主边、次边等,经过几百年的风雨剥蚀和战争破坏,其风采犹在,雄姿不减当年。它蜿蜒于崇山峻岭之间,盘旋于陡坡险峰之中,雄视着古代的战场和强敌,保卫着京师的安全,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人民的勤劳勇敢和聪明智慧。
在和林格尔县新店子镇好来沟村,人们至今可见场面宏大、边墙重重的明长城,这一处明长城因其规模大、景色美、保存完整、气势雄伟而备受人们的青睐。立在西坡上看去,进入视野的明长城犹如巨龙一般,在崇山峻岭之中起伏连绵,十几座墩台、烽火台又像一个个勇士,威严地矗立在高山之巅。长城在这里不是一道,而是几道、十几道,这可以从当地的一些诸如二道边、十三边等村名得到答案,一道道或分或合,沿着山脊游走,凭险建筑,遇沟修桥而过,技术之高超,工程之坚固,防御体系之完整,堪称古代军事设施之精华。烽火台高大威武,有的烽火台还在内侧的向阳处修筑有藏兵洞,可容纳3到5人,据说这样做是为了守边战士在冬季取暖之用。由此可见,古代军事家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真是煞费苦心,同时也足见当时该地区是明军防御的重点区域。
明长城作为军事防御工事,在当时确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长城却始终没有割断关内外人民的情谊,通过杀虎口、云石口等关口,关外的少数民族源源不断地把牲畜、皮革等产品运往口里,而关内的农具、铁器、耕作技术也不断来到草原,为发展当地的农牧业生产作出了贡献。而今,长城作为军事设施已失去了它的意义,但它的历史意义、文化意义、经济意义却在日益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