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的施工方法
(一)“因地形,用险制塞”
“因地形,用险制塞”即利用自然山体的险阻筑长城以设防,这是秦大将蒙恬修筑秦长城所用的方法。这一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故为后代长城工程所普遍采用。
例如,在包头市固阳县的秦长城就是蒙恬利用阴山山地的险峻地形修筑的。这里的长城是沿山脊内低外高而筑,其间的“固关”(在固阳县康图沟村北)则是建在两山之间峡口之处。这样既能控制险要,亦可节约人力与材料。呼和浩特和林格尔县南杀虎口的明代长城,也是沿山脊修筑的,因为山脊本身就好似一道大墙,再在山脊上修筑长城,就更加险峻了。这种建在山脊上的长城从外侧看去,非常陡险,但内侧却比较平缓低矮。这样既可以提高防御能力,又利于士卒上下供应军需。
(二)修建山险墙和劈山墙
修建山险墙和劈山墙是利用自然山险或是将一些悬崖绝壁劈削而成。山险墙是利用高山的险阻障壁为墙,劈山墙是利用险峻的山岭,顺山势加以人工劈削而成的长城,均可节约大量人力与材料。例如,在呼和浩特武川县南部、乌兰察布卓资县北部的大青山山谷里的“当路塞”,就是汉代利用高山谷口修筑的一种山险墙(见图4)。再如,呼和浩特清水河县老牛湾的明代长城,从“阎王鼻子”至黄河岸边的一段属于典型的劈山墙式的长城建筑(见图5)。
包头市固阳县九分子乡段秦长城遗址,长约12千米,城墙外侧高5米,内侧高2米,顶宽2.8米,底宽3.1米,墙体就地取材,长城修筑的工匠们以当地黑褐色厚石片交错叠压垒砌而成。石片重的每块50余斤,轻的每块10余斤,这样垒砌起来的长城,历经二千余年而未坍塌。

图4 阴山汉长城“石门障”山险(内蒙古长城保护中心供图)

图5 老牛湾明长城从“阎王鼻子”至黄河岸边的一段为劈山墙式的长城
(三)蒸土筑城
蒸土筑城以胶泥为主,掺入石灰、细沙,加水发酵,搅拌捣匀,然后铺筑基础,待稍微干燥,用平夯打实,再铺第二层。因生石灰遇水后释放出大量热量,故形如蒸土。蒸土即是现代意义的三合土。因用蒸土筑城坚固耐久,故后来在有条件的沙漠地带修筑长城也采用了三合土。在内蒙古乌审旗毛乌素沙漠中的统万城夯土建筑遗址中,发现夯土墙的每层夹缝里均有糜黍糠壳,有记载说这是修城时在夯土墙上涂了一层米汤,以增强联结的黏性,使墙体更为牢固。
(四)绞盘上山与“飞筐走索”
此为古代劳动人民为减轻劳动强度,而在实践中创造出的“土办法”。在运送大石上山时长城工匠在山上、山下安装绞盘,把大石头或装载砖块的大筐子绞上山去。笔者于2000年在清水河县口子上村考察明长城时,看到某文物工程部门在维修长城时在山上与山下安装了两具绞盘以运输石头、砖、白灰上山,从而节约了大量的劳动力。
在深沟峡谷处,长城修筑工匠还采用“飞筐走索”的办法,把维修长城的材料装在大柳条筐内,从绳索上滑到对面的工地上;还有利用善于爬山的驴、骡、山羊把砖石驮运上山的。
(五)地基平,垒石平,上下咬缝平
在长城施工过程中为使墙坚城固,历代长城工程管理部门都很重视建筑质量。在修建长城之时先要找平地基,再垒石平砌,上下咬缝,以避免塌陷。例如,今包头市固阳县北色尔腾山山脊上的秦长城,因山上无土,全是岩石,长城修筑工匠们就地取石块,运用不规则的石块来垒砌城墙。这段秦长城的石砌墙体高达5米,地基平直,采用规则的片石层层垒筑。虽然是毛石,但均选择平面部位砌墙,而且上下两层石块勾缝,长城直立而起,屹立至今(见图6)。内蒙古明代长城为砖石合筑,有司对质量要求甚严,所砌条石、城砖都要求平行,墙缝要笔直。

图6 固阳县北色尔腾山脊上的秦长城,因山上全是岩石,长城工匠们就地取石块,运用不规则的石块来垒砌城墙(内蒙古长城保护中心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