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调查与研究成果概述
目前对和林格尔县、土默特左旗域内沿省道S210和国道G209一线的土筑墩台遗存作记载和研究的,可见于《和林格尔县志草》《和林格尔县志》《和林格尔县文物志》三书与《和林格尔县新店子乡窑沟村明代烽燧址的清理》考古报告。
成书于1934年的《和林格尔县志草》,在“津梁铺墩附”一节中列出了当时所见的铺墩,共18座:“铺墩:九龙湾头铺、二铺,喇嘛湾铺,坝北铺,坝顶铺,榆树梁西铺、东铺、底铺,东石嘴子铺,三道河铺,茶坊铺,三保岱铺,二道边铺,西石嘴铺,下土城铺,上土城头铺、二铺、三铺。”[1]
成书于1993年的《和林格尔县志》,对这些铺的记载较为详细,在“邮政·驿站”一节中描述如下:“同治九年(1870年),因西路羽书络绎,军情繁杂,奏开设开站,次年批准境内增设坝底、佛爷沟等三个腰站,加配马夫15名,驿马15匹,兽医、铁匠、驿书各1名。两站之间设19个铺司,一铺建一烽火台,每铺之间相隔2~5千米,配备铺兵2~3名,北路有厅北石咀子铺,上下土城子铺、二铺、三铺、四铺入绥远境内。东南路有厅东南头铺、九龙湾头铺、榆林城铺、东石嘴子铺、三道河铺、茶坊河铺、三保岱铺、二道边铺。清光绪年间弃驿归邮。”[2]
《和林格尔县志草》在排列铺名的时候以和林格尔县县城为界,先由西北向东南排列县城东南部的铺墩,之后由南向北排列县城北部的铺墩。《和林格尔县志》在介绍铺的时候采用了与之相同的叙述方式,名称也大体与之相同。同时,《和林格尔县志》在“长城·烽火台”一节中再次提到这些铺墩:“到了清时,又沿长城内侧修筑了驿站墩台,为边境通信设施。县境残存的墩台有:东二铺,将军沟,九龙湾,苏家湾,南园子,上土城,四铺等古台。”[3]《和林格尔县志》对铺墩的记载比较混乱,既然认定其和驿站相关,就不应再归入“长城·烽火台”之中。
成书于1988年、反映和林格尔县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的《和林格尔县文物志》,对这类铺墩的记载较为简略,结论近于推测,认为它们是明代连接杀虎口至土默特平原、沿“古定襄大道”的夹道烽台。[4]
2000年4月,为配合省道S210和林格尔至杀虎口段的扩建工程,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和林格尔县文物管理所的配合下,对位于窑沟村附近的一座铺墩进行了抢救性清理解剖,认为是与和林格尔县及凉城县南部明长城沿线烽火台相类似的夹道烽燧。[5]
上述四项记载和研究,其中《和林格尔县文物志》与《和林格尔县新店子乡窑沟村明代烽燧址的清理》的观点大致相同,均认为是明代的烽火台;《和林格尔县志草》与《和林格尔县志》则认为是清代杀虎口驿路上的铺墩。
循着《和林格尔县志草》与《和林格尔县志》的相关记载,在部分为二者史源的《嘉庆会典事例》和同治十年(1871年)修成的《和林格尔厅志略》中,均可找到杀虎口驿路沿线设立站铺的相关记载。《嘉庆会典事例》卷五三七记载,和林格尔“厅前铺三十里至五素途路铺,十五里至坝底铺,十五里至新店铺,二十里至佛爷沟,二十里至八十家子铺,二十里至右玉县在城铺”[6]。《和林格尔厅志略》在“驿递附递役”一节中详细介绍了杀虎口驿路上驿马、马夫的配备情况,特别是提到了同治九年曾增设腰站:“新设本街递马十匹、马夫五名。新设坝底腰站递马十匹、马夫五名。新设佛爷沟递马十匹、马夫五名。以上新设腰站马共三十匹,马夫十五名。兽医、铁匠、驿书各一名。同治九年,因西路羽书络绎,经国道宪详请添设开站,于十年四月奉准兵部咨覆。”[7]
站与腰站均配备有马夫、兽医、铁匠、驿书等人员与驿马,站下所辖的铺日常驻扎二三名士兵。《和林格尔厅志略》在“营汛”一节中详细记载了这些铺的具体位置:
北路二铺。每铺设兵二三名不等。石嘴子铺离厅十里,北至下土城子铺八里。下土城子铺离厅十八里,北至上土城,归属界二铺五里。
东路四铺。头铺离厅三里,东至九龙湾头铺八里。九龙湾头铺离厅十一里,东至九龙湾二铺五里。九龙湾二铺离厅十七里,东至喇嘛湾铺五里。喇嘛湾铺离厅二十二里,东至五定汛八里。
五定防汛五铺。坝北口铺离厅三十五里,东至坝顶铺五里。坝顶铺离厅四十里,东至榆树梁西铺五里。榆树梁西铺离厅四十五里,东至榆树梁东铺五里。榆树梁东铺离厅五十里,东至榆树梁底铺五里。榆树梁底铺离厅五十五里,东至新安汛五里。
新安防汛六铺。榆林城铺离厅六十五里,东至石嘴子铺五里。石嘴子铺离厅七十里,东至三道河铺五里。三道河铺离厅七十五里,东至茶坊铺十里。茶坊铺离厅八十五里,东至三保代庄铺五里。三保代庄铺离厅九十里,东至二道边铺五里。二道边铺离厅九十五里,东至杀虎口五里。[8]
关于清代在长城以北设置驿路的情况,金峰[9]和韩儒林[10]两位先生均对此作过专门研究,长城以北五路驿站中的杀虎口驿路,即通过今和林格尔县与土默特左旗。本次调查中的铺墩所在位置,均可与以上记载相对应,从而确认,对于该段土筑墩台遗存,《和林格尔县志草》与《和林格尔县志》的记载应当是正确的,它们为杀虎口驿路沿线站铺所属铺墩。
乌兰察布市和呼和浩特市南部地区分布有南、北两道明长城,分别命名为二边和大边,它们都大致呈东西走向,而分布于和林格尔县、土默特左旗的这道土筑墩台遗存大致呈南北走向。此外,这些墩台的形制与明长城沿线的烽火台差别很大。如明长城大边沿线烽火台多高大雄壮,形制为上小下大的覆斗形或圆柱形,外部多数甃有砖石,有的还带有台基和围院等附属设施(见图1),而这些铺墩则相对较小,形制多呈上小下大的覆斗状,且其外侧附带的登台步道也是明代烽火台所未见的,进一步表明它不具有军事防御的功能。

图1 和林格尔县明长城二边梁家十五号村烽火台(呼和浩特市明长城资源调查队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