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南托和清县抗日武装斗争初探
项 尚
1937年9月20日, 日本侵略者占领了山西省右玉县城。国难当头之际,八路军120师雁北支队(宋时轮支队)、警备六团先后开赴右玉县南山、东山、西山(与和林格尔县南部山区毗连),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这年12月上旬,根据中共晋西北省委和中共晋绥边工委的指示,在杀虎口以西右玉西山、和林格尔县南山与清水河县交界地区成立了中共和右清县委,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武装斗争。和右清县委是雁北建立的第一个县委,首任县委书记是贾丕谟,委员有孙超群、吴秉周、赵英,属晋绥边特委领导。县委成立之初,在右玉设立两个区,和林格尔南山设立两个区,在清水河县设立一个区。1938年,和林格尔南山两个区合并为一个区,郝凤兰任区委书记。
全面抗战爆发后,和林格尔县南山及右玉西山地区的形势极为复杂。在日军占据右玉县、凉城县、和林格尔县之后,国民党的正规军逃过黄河跑到后套之后,留下了许许多多扰民抢劫的“害人队”,他们名义上打着抗日的旗号,实际上根本不抗日,而是暗中勾结日伪政权维持会或伪军,扩充自己的势力。他们与八路军为敌,破坏在八路军领导下的群众抗日组织。一些依靠国民党又勾结日伪占山为王的土匪,为扩充自己的力量到处打家劫舍,杀人放火。即便是打着国民党旗号的所谓抗日军,也不去抗日,专搞摩擦,杀害人民群众和抗日军政人员。
右玉、和林格尔、清水河县地处两省区三县交界处,群山连绵,沟壑纵横,这里流传着“十山九没头,一股河水向北流(指浑河),富贵无三辈,清官不到头”的民谣,形象地说明了这一带山区的贫瘠苦寒。但是,右和清县所处区域战略地位却极其重要,向北,通往绥远大青山游击革命根据地,向南是晋西北,贺龙带领的八路军120师就活动在这一地区,夹在中间的右和清县就成为延安通往晋西北、大青山革命根据地的要冲。正因如此,在外敌入侵、国民党消极抗战、国家积贫积弱的情况下,各种势力粉墨登场,纷纷云集这里,都来争夺这一地区。当地人称右和清县有“五色军”,即红军(八路军)、白军(国民党军)、皇军(日本侵略军)、黑军(土匪)、蓝军(国民党匪兵察绥游击队)。右和清县成立之初,这一带简直成了一座兵山,到处是国民党的散兵游勇、土匪恶霸,捐税多如牛毛,盗匪横行乡里,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国民党的败兵从各个战场上退下来,到处乱窜,其中不少流窜到右和清县一带,他们明抢暗夺,争夺地盘,残害百姓。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小股散兵、土匪。其中较有名的一股土匪,头目叫夏军川,这股土匪刚开始只有一个排的兵力,后来广为收罗散兵游勇,扩充到一个连。夏军川与八路军为敌,对赵英带领的五支队发起进攻。五支队由于缺乏准备被其打散,十几支枪也落入土匪手里。夏军川继续收编土匪,招兵买马,三个月时间就拉起一千多人的土匪队伍,扩编为一个师,自任师长。另外有一股土匪名叫“六路军”,其头目原是号为陈指挥的人。其后,和林格尔县牺盟会武装部部长王国华叛变,接替陈指挥成了“六路军”头目,意思是比八路军还大。王国华东打西打也拼凑起几百人马,自称团长,名义上归傅作义指挥,实际上是官土匪。至于零散的土匪有多少,谁都说不清,什么侯虎子、红公鸡、干豌豆、侉三连、不浪队、义满子等,举不胜举。这些匪徒变着法子趁火打劫,祸害百姓,搞得这一地区鸡犬不宁,这里成为各种势力争夺的焦点。
早在八路军120师警备六团进入和林格尔县前后,山西动员会和牺盟会的会员就深入和林格尔羊群沟山区,成立县政府,动员群众参加抗战。动员会在山西驴蹄子沟开办了训练班,羊群沟南山派人前往接受培训。之后便回到羊群沟,深入各村进行宣传动员,明确提出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有粮出粮,有人出人,称为“四大动员”。通过动员,许多人参加了动员会,并被编入县、区政府建立的游击队。其时的县政府主要领导不称县长,而是称作主任,张国华担任主任。县政府下设三个区,各区主要领导均称主任,且都设有一个队数个班。动员会之后,牺盟会也来到了羊群沟山区,他们发动群众参加抗敌决死队,宣传动员民众积极抗日。后来,牺盟会会员全部编入八路军,奋战在抗日前线。
接着,和林格尔东部山区、西部平川也相继开辟了抗日游击根据地,并先后建立起五个跨省或跨县的共产党领导的县委和抗日民主县政府,除了上述和右清县委,随后还建立了绥西托和清县委、凉和清县委、绥南托和清县委、归和(和林格尔)县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几个县委广泛宣传、组织、发动民众投入抗日武装斗争中来,仅和右清县委,就有300多大户积极为抗战作贡献,共捐粮2000石,捐款5000元,从经济上支援抗日武装,也从一个侧面有力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1938年,和林格尔县在今新店子镇一带发展了第一批农村共产党员,他们有井沟的李有堂、芦沟的杨德海、黑土崖的蔚丙午、磨扇洼的何罗。1939年12月,在八路军120师警备六团的帮助下,凉和县委成立,次年12月改为凉和清县委和抗日民主县政府。凉和清县委成立后,即在浑河以南成立了和林格尔地区第一批农村党支部,其中有芦沟党支部、黑土崖党支部、磨扇洼党支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立,为抗日武装斗争提供了组织保障。紧接着,在芦沟、泥合子、二道沟、缸房窑各乡建立了乡政权,发展党员28人,并举办了三期党员训练班,每期30人左右,训练时间一个月。县政府下辖一区和二区,归警备六团直接领导。首任抗日民主县政府县长为班玉珏,他奉调回部队后,由杜琏接任县长。凉和清县辖凉城一区、和林格尔二区、和林格尔三区、和林格尔四区、清水河五区,县政府驻凉城双古城官牛犋与和林格尔山堡岱等村。1941年3月中共绥南地委成立后,凉和清县委归绥南地委领导,县委与县政府活动中心移至和林格尔磨扇洼、二道边一带。
1940年4月下旬,中共绥西地委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绥远敌占区工作的决定》精神,为了依托雁北开展绥远工作,打通绥西直通雁北的交通线,同时使绥西与绥东蛮汉山连成一片,决定在托克托、和林格尔、清水河交界的平原川区成立中共绥西托和清县工委、县政府,由绥西地委委员李云龙任中共绥西托和清县第一任工委书记,委员李达光、杨岐山。工委驻扎在托克托县永圣域,这样就把绥西与绥东蛮汉山区连成了一片。托和清县工委建立不久,又成立了托和清抗日民主县政府,杨岐山任县长。县政府筹集了大批粮食、布匹等物资,保证了大青山绥西党政人员的生活供给。同年6、7月间,工委建立了一支半公开的抗日游击队,并迅速发展到200多人,称为平川抗日游击队,主要活动在归绥、和林格尔、托克托县接壤地区,尤以和林格尔活动时间最长,所以又称和林格尔游击队,杨振华任游击队长。在托和清游击队发展到280人之后,尔林岱和永圣域两个地下游击队也分别发展到30多人。托和清县还建立了三个地下党支部。三支游击队在党的领导下相互配合,协同作战,多次打击了日伪顽军和特务汉奸。游击队曾在沙尔沁牌楼一带打垮了400多日伪军的进攻,消灭日伪军一个小分队,打死了日本驻和林格尔最高指挥官严本七郎参事。1940年12月,绥蒙区党委决定将托和清游击队改为绥南游击支队,继续打击敌人,扩大游击区。
1941年3月,绥西托和清县撤销后,为了继续开辟大青山直通雁北的交通线,中共绥南地委决定将凉和清县改为绥南托和清县,并于6月建立了中共绥南托和清县委,第一任书记是王有田,此后由肖黎接任,宣传部长是韩明。托和清县委、县政府的主要活动中心在和林格尔二道沟、李家山沟、西一间房等地。托和清县的辖区基本延续了和右清县除右玉两个区外的其他区,即凉城一区(1943年3月划归丰凉县)、和林格尔二区、和林格尔三区、和林格尔四区、清水河五区(由四区代管)。托和清县名义上是托克托县、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相接地区组成,但实际上并没有深入到托克托县域内,反而是包含了山西省右玉县西山靠近和林格尔的一部分。
托和清县成立之后,抗日民主县政府也相继成立,县长由从警备六团调到托和清县工作的宣传股长李玉赓担任,此后担任县长的有杜琏、申敬之。为了贯彻落实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团结各阶层人士共同对敌,托和清县、区政府都吸收了一批当地的知名人士担任行政工作,建立了“三三制”政权机构。所谓三三制,就是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国民党员占三分之一,民主人士占三分之一。如托和清县政府吸收王国华担任民政科长,二区吸收张培祯担任副区长,四区吸收赵勋担任副区长。“三三制”政权对于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起到了积极作用,它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了全民抗战的大好形势。
托和清县成立后,曾两次组建县游击队。第一次于1941年6月,抽调凉城一区游击队长郭倩信与警备六团派来的王保存负责,于当年秋季集中和林格尔三区、和林格尔四区两个区游击队,整编为20多人的县游击队。1942年夏天,王保存叛变,游击队员大部分遣散回原区。第二次于1942年秋,中共绥南地委将大青山二支队下辖绥南三大队下放绥南托和清县,改编为县游击队,段德胜任队长,后由刘怀、郑三虎先后担任,1944年之后再由段德胜担任,王达仁任指导员。这支游击队政治素质高,战斗力强,成为托和清县一支有力的抗日武装。
在建立完善县级党政军机构的同时,区乡一级组织也逐步建立起来。托和清县一区主要区域在凉城县境内,包括和林格尔东部的一小部分;二区副区长张培祯,后叛变;三区区委书记张二明,韩国清担任区长,其叛变后由郝荣、肖克芬先后担任区长一职;四区区委书记郝凤兰,并兼五区区委书记,1941年到1942年由张振华担任,1942年8月韩明接替张振华担任四区区委书记,此后由高日隆、刘云生先后担任四区区委书记,胡三明于1942年8月接替张振华担任五区区委书记。1941年到1942年由陈谦担任四区区长兼五区区长,此后由陈进、王达仁接任。五区区长为米居三,米居三牺牲后由王赛兴接任,王赛兴受伤后由郝荣接任。1942年日本侵略军“大扫荡”之后,托和清各区辖地屡有变化,1944年,托和清县下辖有三个区:一区区委书记兼区长王琳,组织部长陈进,辖地范围是杀虎口以西、半沟子、南梁乌素,包括现新店子镇浑河以南部分和羊群沟一部分;二区区委书记兼区长李宗祥,组织部部长王连;三区区委书记王达仁,区长赵明桢,其牺牲后由王达仁兼任区长。
在建立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基础上,托和清县还建立了县、区群众组织。如县农救会,主任为张仲山;县妇救会,主任为李桂芳;四区青救会,主任是韩国清。农救会的任务是动员农民出钱、出物支援抗战。妇救会则动员妇女做军鞋、军袜。各个群众组织配合党政军发动群众抗敌救国,打击敌人,保护干部,保护党政机关。而托和清县各级干部则扎根群众之中,除奸安良,为民除害,保护群众利益,与群众同甘共苦,形成了牢不可破的鱼水关系。干部们吃在群众家里,住在群众家里,在群众中发展了许多关系户、堡垒户,还培养了一批村干部和共产党员。从1943年起,托和清便开始组建民兵队伍,壮大根据地的武装力量。
根据地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支援抗日战争。妇女们和男同志们一样能干,她们为八路军做军鞋、军袜,缝衣做饭,看护伤员,掩护干部,站岗放哨,传递情报,送亲人参军。一间房村梁科被新店子日伪军抓到据点吊打,要他交出八路军存放的白洋和布匹等物资,尽管梁科被打得死去活来,但他始终不肯吐露半个字。贾白的妻子梁桃花在白家十二号村居住时,被郭长青的部队吊打了半夜,要她交出八路军的东西,供出区干部的去向,她多次昏迷,但终未吐露一点实情。二道沟农民张锦,一直给我党当乡长,因掩护绥南地委书记张云峰,云石堡日伪警察扬言,只要抓住张锦就能抓住张云峰,未及敌人动手,张锦便机智转移,气急败坏的敌人一把火烧掉了张锦家的房屋和所有家具农具。后爱好庄的胡二女和岑梅花,她们两家都是地委书记张云峰的关系户。有一次,张云峰和其他三位同志在胡二女家研究工作,胡二女则在窑顶做针线活儿放哨。当她发现有敌人进村之后,连忙跑回家指路让张云峰躲避。但敌人并没有放过她,最后把胡二女和她丈夫马和义抓到右玉云石堡敌人的据点刑讯逼供,一连40多天,敌人都没有从他们口出得到半个字,最后只好放他们回去。由于马和义受刑过重,回家不久便离世。丈夫去世后,胡二女就和独生女相依为命,继续为革命做工作。为掩护张云峰转移,岑梅花的丈夫被敌人抓走,最后花了些钱才赎了回来。此后,岑梅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更加积极地投身于抗日斗争。此外,兰其峁村的闫玉宽、南六号村的蒙古族农民云官银、丈房沟村的齐润、好来沟村的李银柱等等,经常冒着危险,前往山西右玉等地为八路军买米买面、采购药品,为抗日斗争付出了巨大牺牲。1944年4月,托和清县二区副区长张培祯叛变投敌,在柳八沟偷袭县游击队,当场打死了游击队员杨连成,抓走了三区区长赵明桢,并将其杀害于云石堡。不久,敌人又抓走芦沟村共产党员杨德海,杀害于云石堡。我情报员胡拴员被叛徒张培祯抓到云石堡,遭到日本侵略者的杀害。紧接着,这个罪大恶极的叛徒又抓走我民政助理员杨清和,最后杨清和竟然被活活饿死在右卫城的监狱里。
在团结广大爱国者的同时,绥南地委、托和清县各级党组织以及游击队、民兵广泛行动起来,对于那些坚持与人民为敌的特务、汉奸,武工队、游击队则予以坚决打击,决不手软。有一次,托和清县一区区委书记、区长王琳一行在佛爷沟村遇到一名从右玉日伪据点派出来的特务,抓住这个特务之后,武工队对这个人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要他认清形势,不再为日本鬼子办事,要求他回去后安分守己劳动。这家伙当面表示一定改邪归正,不做日本鬼子的走狗。几天之后,武工队再次遇到了这个特务,又对他进行了批评教育,让他悬崖勒马,别再四处探听武工队的消息。然而,这个特务竟然死心塌地为日军卖命,与我抗日军民为敌,仍然四处打探武工队的消息并向日军提供情报。第三次,武工队又一次在大石头湾村遇这个特务,根据先前掌握的情况,武工队历数特务叛国投敌、残害抗日军民的罪恶行为,然后予以枪决,为武工队和抗日军民除了一害,群众拍手称快。
为了保护绥南以及托和清抗日游击根据地,绥蒙区委、八路军120师也不断派出主力,经常活动于绥南以及托和清地区,打击日伪顽军,保护根据地。首先进入托和清县的主力部队是八路军警备六团,先后组织了新店子战斗、井沟子战斗等,有力地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与此同时,警备六团还派出大批干部进入托和清地区,帮助这块革命根据地建立党的组织和政府机构,从而使得这块革命根据地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警备六团二营除了留在托和清县打击敌人之外,还经常往返于偏关与托和清县的交通线上,护送地、县、区干部,绥南地委副书记张云峰等20余人就是由警备六团二营护送到达绥南工作的。1938年秋,八路军120师独立第六支队派出一连,在和林格尔、凉城、右玉交界处一带山区开展抗日斗争,先后组织了杀虎口战斗、石匣沟战斗等,使得日伪军闻风丧胆。此外,骑一团在邹凤山的带领下,经常活动于绥南的归和(和林格尔)县、托和清县,打击日本侵略军,有力地保护了抗日游击革命根据地。
(项尚,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呼和浩特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呼和浩特市长城科普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