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城遗迹

一、古城遗迹

(一)明代玉林卫及汉代武成县遗址

在和林格尔县新店子镇榆林城村,有一座古城遗址,这就是明朝玉林卫古城遗址,其南部叠压着汉代武成县,古城遗址现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榆林城村是一个有千余口人的村落,大多居住在公路北侧的古城内。这里北依山峦,南濒浑河,城内地势平坦,丛林茂密,浑河为这里带来了肥沃的泥土,也带来了兴旺和繁荣。古城南去10多千米有明长城横亘于崇山峻岭间,东南20千米为长城隘口杀虎口,有汉代定襄道、清代杀虎口驿路连通。

这座古城明代称之为玉林卫,之后以讹传讹,竟成了榆林城。榆林城东西城墙长1400米,南北墙长1200米,略成长方形,总面积182万平方米。城墙最高残存10.3米,基宽最宽8.7米,墙体均为夯土构筑。古城有四个门,东南北都有瓮城,西面没有瓮城,但有护城河,即今水泉沟河,而南城门呈双联瓮城,原有雄伟的城门楼,后被大火焚毁。城内东北处有一圆形的较高台地,可能是当时的一大建筑。在古城的南部,还叠压着一座古城,考古工作者认定这就是东汉定襄郡下设的武成县遗址,小板申村的东汉壁画墓就绘有武成县当时的景象,当年汉墓的主人护乌桓校卫曾在这里任武成县长史。

据《明史·地理志》记载,玉林卫于“洪武二十六年二月置,属(山西)行都司,永乐元年徙治北直畿内,直隶后军都督府,宣德元年还旧治,仍属行都司。正统十四年徙治旧定边城,与大同右卫同治,而卫城遂虚”。从历史记载可以看出,玉林卫城初建于1393年,永乐元年(1403年)内迁,宣德元年(1426年)复建,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朝下令收缩防区,将玉林卫迁至大同路的右卫,称右玉林卫,即今山西省右玉县的右卫古城。

武成县故城,在榆林城村南,即明代“玉林卫”故城南半部所叠压之古城址。古城东西约900米,南北约300米。墙体现在仅存有一小部分,东墙在公路北侧的一段长约4米,残高3.7米,基宽6米,夯层9~12厘米,黄土结构,土质坚硬。公路南侧还有一段,长约150米,成缓坡土楞状,方向175度,如今已植树。南墙为历代浑河洪水泛滥侵蚀,了无痕迹。西墙为历代农耕破坏,已成平地。北墙被明代“玉林卫”城叠压破坏。如今,古城墙及其所有设施均已不复存在。

经考古工作者探测考证,古城内东部有大约300平方米,西部有大约600平方米的建筑群痕迹,稍高于地面。土色为黄色,堆积较厚,残砖碎瓦、陶片较多,板瓦与筒瓦内饰方格纹或布纹,外饰绳纹,厚1.2~1.5厘米;残砖以绳纹、草席纹和菱形几何纹为主。另有表面抹成素面,或经过磨压的板瓦片。据这些遗物判断,城址的上限属于西汉,东汉时期沿用,这也在东汉壁画墓中的武成图中得到了印证。

武成县故城的确定,是根据1972年小板申东汉壁画墓的发掘资料,再加上考古发现来确定的。在这座古墓的后室北壁上绘有武成图,南壁画有庄园图,武成图用榜题“武成寺门”表示这里是当时的县衙所在地,又有“武成长舍”“武成寺门”“长史宫门”“长史舍”“尉舍”“井”“堂”“内”等建筑,表示武成县应是当时墓主人的籍贯所在,也就是东汉壁画墓主人护乌桓校尉出生和任职的地方。壁画中的庄园图,是墓主人的出生地和退仕还乡后安富尊荣庄园生活的所在。“庄园图”下部画一条横向大曲线,应该表示河流,即今天古城南边由东而西流淌的浑河。城址与东汉壁画墓之间相距2.5千米,在浑河北岸,与武成图与庄园图所示相吻合。根据生居死葬的关系,确定壁画中的武成图,就是明玉林卫叠压的那座汉城。

(二)小红城古城

小红城古城位于和林格尔县大红城乡小红城村北,是一座低山、丘陵环抱的古城,现在是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址南1千米是由东而西流淌的浑河,城东为林地,城内现在是农田。

小红城古城平面呈梯形,东墙微成西南而东北走向,全长约431米,基宽约7.5米,残高约1.5米。城门设在中段,宽8米,无瓮城;南墙415米,基宽约9.2米,残高1米,中段设有城门,门宽8米,无瓮城;西墙南北走向,全长415米,基宽约9.2米,残高1.5米,中段设有城门,与东门相对应,宽8米,设有瓮城;北墙长446米,基宽约11米,残高2米,是全城保存最高的一段,城门设在中段与南门对应,宽8米,没有瓮城。

古城内街道依稀可辨,呈十字形,贯穿东西南北四座城门。经过钻探发现,距地表50厘米下有约57厘米的文化层,土色呈黄红泛白,内含陶、瓷片,其下是沙土层,呈白黄色,含有5厘米厚的木炭;再往下是红土层,土质坚硬并含有料渣等物。在古城内,文物工作者采集到众多遗物的残片,主要器物有陶器,器型主要有瓮、罐、盆、碗等;瓷器的器型主要有瓮、罐、盆、瓶、盘、盏等。此外,还发现有砖、瓦、铁锅、石磨、石臼等。1969年,小红城古城出土了一件铁釜,口径为0.5米,重达13.5公斤。

小红城古城南临浑河,明代称乌兰沐伦河,也称浑河川,小红城的名字应与浑河川有关。当地语言中“红”“浑”不分,因此,才有了“小红城”这一名称。

从历史记载和考古发掘证实,小红城古城的使用时间主要在金代,但上限也有可能到汉代。2008年,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古城北500米处发现了7座汉代墓葬,出土了50多件陶器、铁器、铜器等精美文物;2021年,文物工作者在城西北发掘了31座西汉时期的古墓葬,出土了200余件时代特征鲜明的文物。这些墓葬究竟与小红城古城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令人深思。

又据《和林格尔县志草》记载,1931年冬天,在小红城发现了一具石柜,方广二尺、长三尺,内藏壶瓶香料等,又有方不到寸、长二寸齿牙一枚,又有方广四寸、厚二寸许,叠折九层,似牙非牙、似石非石一枚,又略似兽掌,五瓣相并,方广二寸、厚七分,甲灰色,坚如石,中夹一层色红质松俱,不知为何物。石柜之上镌刻有兴国寺首座沙门功德主,时间为天会十五年(1137年)五月。而“天会”的年号为金太宗、金熙宗时期使用,时间自1123年至1137年。这也从实物方面证明,当时的小红城确为金代云川县治所。《金史·地理志》载,西京路云内州之下设有柔服县、云川县,其云川县条下云:“云川本曷董馆,后升为裕民县,皇统元年复废为曷董馆,大定二十九年复升,更为今名(云川县)。”无论是“天会”“皇统”还是“大定”,均为金代年号。到元代,云内州下不再设县。据此,小红城古城应为金代云川县治所。此外,小红城古城略作菱形倾斜的平面布局,与金界壕沿线的古城非常相似,因此,现在的小红城遗址应为金代云川县旧址。

(三)明代云川卫故城遗址

在大红城乡大红城村北部,一座古城遗址巍然矗立,这就是明代的云川卫古城遗址,是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城北高南低,呈正方形,东西约为1500米,南北为1440米,目前城墙保存基本完好。城的北墙为东西走向,全长1500米,用褐色黏土夹小石块夯筑而成,夯土层厚10~12厘米,西段最高处约7米,基宽13米,上部残宽3.2米,城门设在中段,较为完整,门宽约15米,现在看来还有完整的瓮城;东墙为南北走向,全长1440米,基宽约13米,南段残高约7米,城门设在中段,有瓮城;南墙为东西走向,全长约1500米,东南角已被浑河发洪水时冲毁,基宽约13米,墙体高平均为5米,城门模糊不清,现在是居民住宅区;西墙南北走向,全长约1497米,基宽13米,墙体上部宽约3.3米,西北角最高约7米,城门设在中段,破坏严重,宽约8米,有瓮城。

这座古城曾出土过大量遗物,采集的标本主要有陶器和瓷器,器型主要有盆、碗、筒瓦、板瓦等,多为明代遗物,时代特征明显。

从考古发掘以及建城时间看,大红城古城与和林格尔县榆林城古城为同一时段,都是在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建设。明永乐元年(1403年)曾一度撤出,1429年又迁回原址,1449年云川卫内迁至左卫,即今山西省左云县城,其时称为左云川卫。

从城池的规模看,大红城古城要比榆林城古城稍大一些,可能与这里地势更为开阔、利于开垦农田有关系;从功能看,两城都是明代管理北方军政事务的重要基地,都有驻军戍边、屯田垦荒的功能。明初,在今内蒙古地区的军事行政设置,仍然沿用元代的府、州,后改为卫、所,大抵以5600人为一卫,主要任务是作战和戍守。山西都指挥使司设在大同,本县域内的云川卫、玉林卫属山西都司管领。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明朝政府规定,全国卫所以十分之七屯垦,以十分之三守城,后来逐渐形成边地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二分守城、八分屯种的定制。每名军卒给田15~50亩,国家拨给耕牛、农具和籽种,屯田军卒则要向国家缴纳税粮,叫作“屯田籽粒”。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到正统十年(1445年)内迁,云川卫前后经历53年之久,历明太祖、惠帝、成祖、仁宗、宣宗六朝,除军事防御外,军卒的长期屯种,使这里的农业开发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