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林格尔县安正福武工队抗日始末
吴 欣
和林格尔县东北部山区,北隔土默川平原和平绥线与大青山相望,南隔浑河与和林格尔南部山区相连,东接广阔的蛮汉山区并与雁北地区相连,是绥南地区一块极其重要的战略要地,也是大青山革命根据地的心脏地区。正是由于绥南地处雁北至大青山和绥、包二市战略要地,因此,党中央非常重视这一地区的革命斗争。1938年5月14日,毛泽东致电朱德、彭德怀、贺龙、关向应、萧克同志,明确指出在平绥路以北沿大青山山脉建立游击根据地至关重要,要求迅速考虑此事。
1938年7月,120师正式组建了八路军大青山支队。8月,在支队长兼政委李井泉和参谋长姚喆的带领下,挺进大青山。9月,到达大青山腹地——武川县大滩一带。支队到达目的地之后,马上展开了军事行动。9月3日,夜袭陶林,初战告捷;9日,攻克乌兰花镇;接着又在归绥城北的蜈蚣坝打了一场伏击战。在军事上取得一系列胜利之后,大青山支队分兵三路,扩大抗日游击根据地。一部由姚喆率领,巩固发展绥中根据地;一部由邹凤山率领,开辟绥南游击区;另一部则由李井泉率领,向归绥、包头发展,开辟绥西游击区。
根据大青山抗日根据地建立和发展的需要,中共中央于1938年11月决定,设立中共绥远省委,书记为白如冰。绥远统一的党组织的建立,有力推动了绥远地区建党建军建政进程和军事武装斗争的深入发展。
1940年春, 日本侵略者攻陷五原后,毛泽东与王稼祥于2月19日致电贺龙、关向应、滕代远,指示调查绥南等地创建小根据地、发展游击战的可能,其电文如下:
贺、关、滕:
国民党因五原失守,宁夏危急,有要我们派兵担任绥远防线之意,请你们调查:归绥以南清水河、和林格尔区域,包头以西五原、临河区域,包头以南伊盟杭锦旗区域,包头以北安北、固阳区域,以上四地是否有创建小根据地发展游击战之可能及能否从你们部队中派出几个小支队,调查后告我们。
毛、王(稼祥),二月十九日
同年,遵照毛泽东同志的指示,大青山支队司令部迅速派出得力干部赴和林格尔县东北部山区创建游击革命根据地。1939年冬,绥南骑兵一团二连派遣崔刚带领3人来到和林格尔北部山区开展工作。但是,崔刚他们到达目的地不久,便因身份暴露,在中二十家子村被哈拉沁日伪据点的特务队长靳和尚抓走,后来下落不明。
1940年春,骑兵一团又派出第二批武工队员进入和林格尔北部地区,由薛炳杰担任队长兼指导员,李培旺为副队长,黄玉龙为副指导员,同行的还有王世明等6个战士,总共9人。这年冬天,部队又派敌工干事贾政国接替薛炳杰的职务。9名队员共有长枪6支、驳壳枪1支。1941年3月至4月间,贾政国害了伤寒病,住在牛窑子村李茂林家养病。就在这个时候,武工队在塔梁村突遭日伪靳和尚的特务队包围,除站岗的副队长李培旺一人脱险外,其余7人全部被捕。黄玉龙被捕后投敌叛变,其他几名队员后被释放,王世民、张老娃等回到部队。事后,李培旺把情况向病重的贾政国作了汇报。又急又气的贾政国含泪告诉李茂林,要他转告部队首长,自己没能完成任务,心里十分惭愧,嘱咐他一定把枪支藏好交给部队。后来,贾政国含恨而死,李茂林将其掩埋。
1941年11月,骑一团又派出第三批武工队,由薛炳杰任队长兼指导员,岳子宜任副指导员,郝健任副队长。武工队到达新店子东部四家窑时,骑一团政委范保顺等领导同他们谈了话,要求他们离开部队到敌战区开展工作。接着,武工队又到小王坟村住了一夜。当天夜里,队长薛炳杰的通讯员擅自带着两支枪,骑马叛变投敌。后来,范保顺政委给了武工队200两大烟,要他们购买枪支,并写好“护照”。“护照”的大致内容是,谁是队长,谁是指导员,到和林格尔宣传抗日,筹粮筹款,建立地方政权等。薛炳杰、岳子宜、郝健3人各持一张。就这样,他们3人连同王世明、张老娃一共5人离开部队,从小王坟来到二道脑包,后来又到了凉城域内的多纳苏,又到了四合社,准备用大烟购买枪支。
在此期间,岳子宜和王世明前往牛窑子村住了两天两夜,拿出30块大洋、十几两大烟交给李茂林,作为牺牲的贾政国的棺材钱,可李茂林说什么也不收。同时,李茂林将贾政国托付的一支枪、一包文件、100多发子弹交给岳子宜他们。拿到东西,岳子宜他们便离开牛窑子村,来到了凉城域内的小东沟,把枪支藏到了地下党员谢守奎家,然后到四合社找到薛炳杰会合。在九犋牛沟村过罢春节,武工队成员到了侯家梁,正月初八又到了中二十家子饮牛沟村,下午两点多钟,未带武器的武工队成员便被黑老窑日伪据点的敌人抓捕了。日伪军先是把被捕人员关押在黑老窑警察署,后解往和林格尔县城监狱。在狱中,被捕的武工队员与敌人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组织了越狱,但未能成功。归凉县游击队也曾组织营救,也未能成功。就这样,薛炳杰被敌人押往呼和浩特市,郝健、王世明和其他11人被拉到和林格尔城关镇西门外西桥附近的山上,被敌人用毒气全部杀害。临刑前,共产党员郝健大义凛然,视死如归,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华民国万岁!”“共产党万岁!”然后英勇就义。共产党员岳子宜因虚报了年龄,在关押一年的基础上,被判半年刑期,幸免于难,最终得以重回部队。
在经历三次失败后,骑一团再次派出曾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安正福率8人来到和林格尔县北部山区,他们正确贯彻执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密切联系群众,积极组织抗日武装,声东击西,出其不意,勇敢机智,多次粉碎了敌人的“扫荡”,有效地开展了对日伪的分化瓦解工作,在和林格尔县的抗战史上书写了光辉的篇章。
这时的和林格尔地区,由于处于归绥管辖范围, 日军、伪军、伪警察、日伪谍报、地痞流氓、汉奸恶霸、国民党顽匪四处横行,而周围又有哈拉沁等日伪据点,形势十分险恶。从1939年冬到1941年11月,大青山绥南骑兵一团(即邹凤山骑兵团)连续三次派武工队到和林格尔东北脑包山、南天门一带开辟抗日根据地。由于这片地区离归绥较近,离和林格尔县城更近。敌人控制严密,从南到北设有9个据点,分别是新店子、白其窑、大红城、上脑亥、武松途路、哈达哈少、黑老窑、哈拉沁、克略等,这给武工队深入山区开展工作造成了巨大威胁。特别是哈拉沁的黑石皇协部队(日军特务队)对这一地区威胁最大。
针对这种情况,1943年7月,长征干部安正福带领8名队员,化装成老百姓,带5支步枪、4支短枪,离开骑一团,从晋西北偏关出发了。他们一路昼伏夜行,经清水河县,进入和林格尔县,绕过敌人多个据点,10多天步行300多里,神不知鬼不觉地安营扎寨和林格尔山区灯笼树村南脑包山下的一个山洼。他们总结前几次失败的教训,深入群众,察看地形地貌,了解民情村情,掌握敌情,采用亲联亲的办法进行个别串联,建立关系户和堡垒户,发展关系网,逐步开展工作,最终不但站稳了脚跟,而且打击了敌伪的嚣张气焰。一天晚上,一个堡垒户老农民来到武工队说:“安队长,刁旺沟村来了9个冒充武工队的土匪,向老乡要吃、要喝、要东西。”队员们听了很气愤,安正福命令:“立即出发!”武工队急速来到刁旺沟村口,安正福派1名队员担任警戒,其他队员跟着老大爷悄悄向一大间低矮的土房走去。安正福示意了一下,1名战士堵在门口,3名战士蹑手蹑脚爬上房顶。安正福从门缝向屋子里望去,只见地上站着几个土匪,手里抖着抢来的东西在分赃,炕上躺着的土匪正在喷云吐雾抽大烟。安正福怒火冲上心头,一脚踹开门,对着土匪大喝一声:“不许动!”抽大烟的土匪一骨碌爬起来,伸手去摸枪。武工队员崔占彪机智地飞身跳上炕,一脚踩住土匪的手腕,用枪口对准了他的脑门。土匪吓得直打哆嗦,全部束手就擒。武工队缴获了4支步枪、1支手枪、200多发子弹和土匪所抢老百姓的东西。第二天,安正福召集村里的群众,把土匪抢来的东西退还给大家。经过审讯,武工队判定这些土匪的罪恶并不大,加之他们也有悔改之意,经教育后将他们释放回家。土匪感恩不尽,表示回去后当个好老百姓。解决了这股土匪,大大鼓舞了群众的斗志。老百姓奔走相告:“八路军真的来了,穷人可有靠山了!”武工队趁热打铁,又连续消灭了几股土匪。一天,武工队吸收了来自郭保窑子第一个要求入伍的青年,之后,天天都有老百姓送子弟参加武工队。到1943年冬,武工队发展到了100多人。
1944年初,和林格尔日伪军500余人兵分七路对北部山区进行“扫荡”。通过关系,安正福武工队当天就得到了确切消息,迅速转移到蛮汉山区,保存了有生力量。3月的一天, 日伪军又出动300多人,由一个日寇大佐和一个伪军大队长率领,乘汽车、摩托车从归绥向和林格尔扑来,当武工队员发现时,敌人已逼近他们所住的窑洞。武工队员来不及撤退,安正福命令30多名队员做好战斗准备。眼看日伪军就要开枪,突然伪军大队长高声命令:“向左转!目标昆都岭(今黑老窑乡昆都仑村)!”接着,伪军大队长又对日军大佐说:“大大的快到昆都岭!那里有八路的!”日伪军向左转,离开了武工队的驻地。后来,伪军大队长悄悄对昆都岭村长说:“请转告安先生,我发现了他们,才转到你们村的。”就这样,伪军大队长骗走了日伪军,保护了武工队。武工队通过争取哈拉沁、哈达哈少等据点的伪军,又将周围据点的伪军争取过来。白旗窑据点的伪军中队长唐俊、云安平主动给武工队送信,使日军的几次“扫荡”均未能得逞。
1944年3月,偏关分区给安正福武工队一个令人振奋的指示,那就是成立中共和林格尔(归和)县委,建立和林格尔县(归和)政府,继续扩大根据地,坚持敌后游击战争。上级党委的这一决定,对武工队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安正福武工队分头在各地举行小型会议,向群众宣布党的这一指示。建立县委、县政府的工作,就是在安正福武工队的基础上成立,而原来在归绥平川、昆都仑、和林格尔区、白花窑等几个工作组,则改为区委和区政府,由于条件所限,县委、县政府没有设置专门的办事机构和办事人员。直到1944年下半年,上级才派来县长和一部分干部,同时任命安正福为县委书记。这时县委、县政府从机构到工作人员,才初具规模。1945年夏天, 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前几天,部队开进了黑老窑,开仓放粮,并成立了第一个区政府。几乎与此同时,四个区委、区政府相继成立,分别是东区,张云挺任区委书记,岳子宜任区长;南区,李秀峰任区委书记,白钰(白存喜)任区长;西区,崔占彪任区长;北区,先是由李生荣任区委书记兼区长,赵俊峰任副区长,后由李蓬任区委书记,李生荣任区长。县委书记、县长由武工大队政委安正福兼任,后由王修接任县长。为了巩固政权,保证部队高度的机动性,和林格尔(归和)县委、县政府议定了一个庞大的扩军计划,要求各区必须建立区游击队,而且要在原有基础上增加骑兵。于是,各区都行动起来,老百姓主动送自己的亲人参军,还把喂养得最强壮的马送给游击队。正规部队也把从敌人那里缴获的战马、枪械送给游击队。在各区游击队的基础上,县里整编了两个游击大队,即一个步兵大队、一个骑兵大队,这样,和林格尔(归和)县的游击队发展到400余人。1945年6月,根据上级指示,和林格尔(归和)县游击大队整编为和林格尔支队,下辖4个大队,600余名指战员。1946年初,部队被编入绥南分区第7团,踏上了新的征程。
安正福武工队在粉碎日伪军“扫荡”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受到了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赞扬。1944年,远在延安的毛泽东主席批示:“安正福武工队是敌后斗争的方向。”1945年1月,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指出:“要以安正福武工队的工作方法为典型,先做群众工作,争取伪军,然后挤掉敌人据点。”这一年,安正福武工队建立了南北130多里、东西70多里的抗日游击根据地,武工队组织发动各阶层群众积极参加抗日,有力地打击了日伪势力,在绥南以及内蒙古抗日武装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据《高克林回忆录》记载,在隐蔽斗争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和林格尔县(归和县)安正福武工队和绥中李佑玉武工队。这两个武工队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打击敌人,壮大自己,为隐蔽斗争提供了创造性经验。安正福武工队的经验是剿匪安民,取得群众支持,巧用计谋,发动群众进行合法斗争,方式多样,争取伪军和伪政公为我服务,使活动区域不断扩大,队员由10人发展到30多人。塞北工委在推广这一经验时指出,安正福武工队“是我小型武工队深入敌后,由初期难以立足,到今天能够生存,而且可以坚持下去的一个带有系统性的工作示范,它的最大成功的地方就在这里。它的实践证明了分局、工委对敌后工作方针的正确,它的成功是由于安正福同志党性和品质的坚强,他毫不动摇地执行工委给他的任务和隐蔽政策,基本上执行了争取群众、士绅、敌伪方针,而且获得了不少成就——能够生存的原因”。
安正福武工队在艰难困苦中得以发展壮大,不但建立了稳固的抗日游击根据地,活动范围从山区扩展到和林格尔西北部平川与归绥县66个村庄以及蛮汉山区大、小浑津沟一带,而且打通了蛮汉山与绥中、绥西的联系,确保了晋西北与大青山的交通线。1944年9月,塞北工委转发了安正福《关于和林工作的报告》,并加了“附言”,号召学习并推广。同时,安正福武工队出色的工作也受到毛泽东的表扬,称“安正福武工队是敌后斗争的方向”。
(吴欣,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呼和浩特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呼和浩特市长城科普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