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驿路终建成
内蒙古五路驿站的安设,分两年完成。其中喜峰口、杀虎口两路驿站,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完成,古北口、独石口、张家口三路驿站于次年安设完成。杀虎口驿站分两路走。一路从杀虎口向西北经八十家子(今杀虎口栅子外)、新店子、二十家子(和林格尔)、沙尔沁,到归化城,然后到乌拉特前、中、后三公旗,全程约750千米,名曰东路。另一路从归化城向西南经杜尔格(今托克托县五十家子)通往鄂尔多斯七旗,全长560千米,名曰西路。土默特与山西交界处的要隘,以杀虎口最为重要,在没有战事时为商旅之捷径,战时又是不可忽视的战略要地。
清代驿站在长城以内称驿,长城以北称台站。又内蒙古地区称站,外蒙古地区称台或军台。清代驿站是由兵部统一管辖,在蒙古地区则由理藩院代行其职权。每处驿站设管驿员外郎1人、笔贴式2人、领催1人。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又规定,杀虎口以外,正站、腰站均设章京1人、笔贴式1人、领催2人、章京总理1人、站丁50人。乾隆五年(1740年),杀虎口站划归绥远城将军管理。
《内蒙古史志资料汇编》(第一辑)记载了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七月八日杀虎口站地垦务总局总办会同驿传道呈文的具体内容:“杀虎口驿传衙门设于康熙三十一年,历时二百年之久,所属各台站除兼并外,现存十二站,分处黄河西岸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各旗者六站,即东素海、巴尔苏台、巴彦布拉克、阿拉乌尔图、巴尔素台海、察罕扎达垓;在土默特蒙古境内者六站,即归化、八十家子、新店子、和林格尔、萨勒庆、杜尔格。每站宽长约十五里。当设之始,安置官兵,宽筹牧养,原以重邮政而达蒙情,凡站路所经,例禁私垦。”这份呈文指出,从杀虎口驿路设置开始,朝廷就为各个驿站划拨了相应的台站地,用以作为奔驰在驿道上兵丁的待遇,且台站地的使用权归驿站所有。《土默特志》记载曰:“公家固不收站地之租,站兵也不顾公家之饷,弁兵人等全恃各台站牧地收入以自给。”
台站的任务是负责文报的传递和保证军需运输。如文报必须及时传递,在台站拴马桩上必须拴有作为驰驿准备的驿马,作好驰驿准备的役夫。文报传递有缓有急,对其驰驿有速度规定,专差驿递日行三百里、四百里、六百里、八百里称为飞递,专差驿递日行三百里以下叫作马递。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规定:“蒙古各旗札萨克遵照理藩院所发印文供应马廪羊,不许规避;如不供应差马,罚牲畜三九,不供应廪羊,罚牛一头。”各台站马匹不得缺额疲瘦,违者由理藩院司员查处。
驿站地又称台站地,每站圈划周围约40千米的草场,自给自足,供台站官兵牧放驿马和牧放生活用畜,六站共占地约5000顷。据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七月八日杀虎口站地垦务呈报:
八十家子牧厂四至:南至红台子北梁与佳渠沟哈流图民地连界;此界挖立三个封堆;西至罕拉罕达瓦与哈流图民地连界,此处挖立三个封堆;北至辽高粱与二十家子甲兵察汗色楞耕种之地连界;东至茶房南河与赛保泰民地连界,此二界处均挖立三个封堆。
口子里牧厂四至:南至边墙,北至哈拉盖图河与民地连界,西至红江河,东至哈拉哈达与民地连界,此四界上各挖立一封堆。
新店子牧厂四至:南至红江水河,西至那凌梭牙干之源与苏木地连界,北至哈达图托罗盖与土城子民地连界,东至土城子西墙壕,此四至处,各挖立三个封堆。
二十家子牧厂四至:南至布格拉勒吉河与章凯泰村子民地连界,西至波罗霍少与苏木哈登霍少人所种之地连界,北至伊玛图粱与苏木哈登霍少人所种之地连界,东至红泉口与苏木章盖营子人等所种之地连界,此四至界处各新挖立三个封堆。
萨勒庆牧厂四至:南至额勒素图托罗盖与苏木一间房子村人所种之地连界,西至伊克恳诺克图梁与各站人等所种之地连界,北至沙巴图托罗盖路与本站人等所种之地连界,东至萨力沁河与苏木乌尔图萨力沁村人所种之地连界,此站四至界处各挖立三个封堆。
归化城站牧厂四至:南至大东杜尔格,与苏木珠尔房子人等所种之地连界;西至大路;北至巴杜尔河与苏木北绰尔保村人所种之地连界;东至毫奇特多霍尔与苏木楼图板升村人所种之地连界;此站四至界处各挖立三个封堆。
杜尔格站牧厂四至:南至茶房营子横路与本站民等所种之地连界,西至章盖营子与苏木人等所种之地连界,北至阿毕合与本站人等所种之地连界,东至关帝南梁与民地连界,此站四至界处各挖立三个封堆。
土默特域内几处驿站的具体所指,在《清末内蒙古垦务档案汇编》一书中有明确记载:八十家子是指今右玉县杀虎口镇栅子外,而新店子驿站在今新店子镇,二十家子就是指今和林格尔城关镇,沙勒沁在今土默特左旗沙尔沁镇,归化在今呼和浩特市旧城,杜尔格在今托克托县五十家镇,同时这几处驿站的牧厂四至界限都非常明确。
史料记载,“右玉县站二十里至杀虎口”,右玉县站“西北二十里至和林格尔厅八十家子”。由此可见杀虎口和八十家子同在一地。这是从杀虎口内的里程看这个问题。再从杀虎口外的里程看,史料记载,和格林尔厅“厅前铺三十里至五素途路铺,十五里至坝底铺,十五里至新店铺,二十里至佛爷沟铺,二十里至八十家子铺,二十里至右玉县城铺(今右卫镇)”。又载“杀虎口一百里至和林格尔站,由萨尔沁站分道一百里至八十家子站”。二十家子站(和林格尔)距杀虎口和八十家子都是一百里,也就是说,这两个驿站同在一地。经过实地踏察证实,这两个驿站,就在同一个地点。一个地方设立了两个驿站,因为口外的八十家子是蒙古站,在口内的杀虎口是汉站,二者以“栅子”为界。而关于“栅子”的来历,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军机处档案记载,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清政府在万全桥东边辟立宽“一丈二尺”之木栅栏,以利货物、驼马出入,并设税所,征收税银。就此,“栅子”这一名称便流传下来。新店子站为腰站,为打尖所用。二十家子蒙古站在今和林格尔城关镇。沿着驿道的站铺,还建有铺墩,基本上每一铺建有一处铺墩,其主要用于烧放狼烟传递军情之用。至今,在新店子镇东二铺、佛爷沟、新店子村西、二铺梁、将军沟、坝沟、盛乐镇土城子、三铺等地仍可看到雄伟高大的夯土所筑的铺墩。
土默特域内几处驿站的弁兵,均系土默特旗下人。《理藩院则例》还记载,蒙古各站额设草台马匹,准报三成倒毙,每匹除扣皮脏银二钱,应给倒毙价银六两三钱,每年应领价银一千零三十九两五钱,按四季支领,每季支领银二百五十九两八钱七分五厘,由杀虎口税务监督衙门支领,到站发给。其廪羊,每只折价银七钱,先行应付差使,俟三年再行汇数呈报理藩院,由院咨行户部,由部行文杀虎口税务监督衙门,照数支领。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皇帝亲率大军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清军兵出杀虎口,登天山,过瀚海,直达昭莫多地区围歼噶尔丹,重创叛军,噶尔丹只身脱逃。凯旋时,康熙帝路经归化城,对城内活佛和喇嘛进行褒奖,后经九龙湾、杀虎口驻于右卫城将军府。次年,康熙再次出击噶尔丹,噶尔丹兵败自杀。据当地民间传说,康熙亲征噶尔丹时,还路过现在的和林格尔以及新店子镇,相传下脑亥村清林寺还是康熙帝敕建的。同时,康熙回京之后还在这一带留下许多故事,至今仍在民间流传。
由于驿站和行政机构的设置,清朝统治者大大加强了对本境的管辖,经济也由此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早在明嘉靖年间,蒙古族首领达延汗率土默特部迁居丰州滩,并在此长期驻牧,这里的畜牧业得到了稳步发展。早在明朝中期,长城以南的内地汉族人民就进入本境经商、发展农业生产,清康熙年间,因对准噶尔战争和解决财政困难的需要,清廷招募大量汉民进入土默川“移民实边”,推行垦务。经杀虎口进入和林格尔到土默川平原,这条路被称为“西口路”,走西口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候。北迁汉民的增多,为本境带来了先进的耕作农具和耕作技术,促进了农业和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清乾隆、嘉庆年间,和林格尔县是山西、河北通往归绥、包头等地的必经之地,当时客商往来频繁,商业较为发达,山西省晋商大院的祖先们经过这条路,在包头、归绥设立了众多商号,买卖越做越大,辐射全国,并走向国际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