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相伴一生的那些面塑

三、与人相伴一生的那些面塑

(一)面圈

面圈在内蒙古西部长城地区又称“面圐圙”,这种古老的面食,雁北和陕北部分地区称面锁,形如一个大大的项圈,上有石榴、佛手、桃子、十二属相等面塑。在幼儿满月、百岁岁、十二岁以前的任何一个生日,直到十二岁圆锁,孩子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或其他近亲长辈要蒸面圈,并在宴席开始前举行套面圈的仪式,以期盼孩子长命百岁,吉祥如意。其实,面圈就相当于盛行于中国各地的长命锁,但这是可以吃的“长命锁”,等给孩子举行完套面圈仪式后,由长辈分发给众亲朋好友。

面圈的样式是非常讲究的,孩子平时过生日或满月、百岁岁,小女孩的面圈上是九只石榴加一只手、鱼、兔、一把小面锁,小男孩则是十二属相。内蒙古西部的这些民俗面食,虽传承了山西面食,但在多年的民俗文化发展中,结合地域特色,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山西的传统民俗面食,尤其是晋南一带,颜色绚丽,形状繁杂,更加接近于面塑工艺品,让人看着不忍下口。而内蒙古西部的民俗面食,形状简洁,颜色也比较素雅,一般只在上面加了红枣或用食红点上红点,更加适合人们日常食用。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长城地区苦寒,土壤不好,在过去的年月里,白面是个稀罕的吃食,生日面圈、婚宴离娘馍馍和寿宴的寿桃一般是当了庆贺那天中午的主食,所以,就从山西面食的繁杂艳丽慢慢变得简洁清新了。

(二)离娘馍馍和喜兔兔

离娘馍馍和喜兔兔是北方长城地区娶亲时男方家给女方家带的传统礼品。离娘馍馍是用白面发酵后蒸制的大喜馍,共24个,上面点缀红枣或用食红点上圆形红点,蒸成圆馍馍叫离娘馍馍,也有蒸成红枣花卷的,叫离娘卷。十月怀胎10只,女儿吃奶一年12只,再加两只意为母女互不相忘、彼此挂念,一共24只。

新娘母亲接过新郎家这24个离娘馍馍,女儿就算嫁出了门,融入另一个家庭,从母亲眼中的小女孩变为妻子、儿媳妇。

喜兔兔一共两只,一雄一雌,也是男方娶亲时和离娘馍馍一起带给女方的,两只喜兔兔用红线拴在一起,有喜结连理之意,也有喜兔兔带路、娶亲一路顺利的意思。

(三)寿桃

在内蒙古西部及山西、陕西长城地区,老人祝寿时晚辈要送面粉蒸的15个寿桃,加一只老人属相。

过去的年月,人死后都是土葬,那时木料缺乏,加工棺材也是人工,费时费事,孝顺的儿女要早早给父母准备好棺材,且在棺材加工好的那天,要举行贺材仪式,晚辈要送15个寿桃。还有提前碹坟的,也是送15个寿桃。这15个寿桃也是有讲究的,其中8个带底座,7个不带底座。

(四)“贡献”和“祭”

这里所说的“贡献”和“祭”是名词,是指一个人死后人们祭祀用的面食。“贡献”是每份12个,9个是比平时的馒头大得多的白馍,3个是白馍上再披一个用面捏成的菊花。

自古菊花都代表高雅不屈的高尚品格,由于地域和节令,北方长城地区菊花少,所以古人就用面制作的菊花来哀悼逝者,也是对逝者平生高洁德行的敬佩。

北方长城地区民俗,送“贡献”和“祭”的人多是逝者的至亲好友,儿女怀念过世的父母,晚辈悼念至亲长辈,带一份早早蒸好的“祭”去灵前祭奠,村人、邻居和朋友则带一份“贡献”(小供),千言万语融入这无声的礼馍中。“猪羊大祭”一般为死者女儿的祭品,是最隆重的祭祀仪式,祭品为整只羊、猪头和所有面供品。面供品包括:大供12只,其中3只上有用面塑的菊花;小供12只,也是3只上面披面塑菊花,其余9只为大白馍;云卷12只;腰包12只;饼子两种,每种12张,面鸡两只,面鱼两条。过去的风俗,死者一般要放几天才出殡,在祭祀中因为天热,整羊和猪头容易腐坏,还有的穷人家认为一只羊太浪费,便演变为用面捏一只羊和一颗猪头代替真正的猪、羊。其他如孙女、侄女、外甥、外孙等亲人,则送上除猪、羊外其他供品齐全的“小祭”。人死后的第一份供品为12个的小供,叫“倒头供”,出殡的前一天开始在灵棚前摆上至亲的“猪羊大祭”和“小祭”,第五个七天再去坟前摆一份小供,三周年则蒸一份寿桃。

一个人,从满月时的套面圈开始,到十二岁的圆锁(12个面圈),成人后婚礼上的离娘馍馍、喜兔兔,再到死后的“贡献”和“祭”。这一生,每一个重大的日子都离不开珍贵的面食或者说面食文化。

综观这些面塑品,与历史上农耕文化向北方地区的传播及对黄帝的祭典不可分割。《史记》记载,为缅怀黄帝功德,祈求风调雨顺,祭祀时,人们以太牢、时令水果、鲜花、五谷、饼羹供奉于灵位之前,行三拜九叩之礼,至虔至诚。其中,饼羹是尤为重要的祭祀贡品。后来,在祭祀中,人们通过捏制花馍替代饼羹,这些特定的花馍也称为礼馍,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用面礼馍祭品祭祀祖先这一民俗,逐渐由官方向民间转化,并与当地的生产生活结合起来,使面塑具有了普及性和平民化特征。随着长城两边文化的交融及人口大迁移,由陕西、山西传入内蒙古西部,发展至今,民俗面塑在当地群众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成为祭祀活动和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悠久的中国,历经了种种磨难,饱受了饥饿寒苦,但勤劳勇敢的华夏儿女,最终造就了充满魅力的美丽中国。长城、中国美食等都是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符号,也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写照,早已深入我们内心。长城,不仅见证了周边地区悠久灿烂的历史,也赋予了其独特的饮食文化。

(李洁,中国长城学会会员,呼和浩特市长城科普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