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墓葬

二、古墓葬

(一)新店子东周墓地

1999年夏,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新店子镇小板申村西北发现一处春秋战国时期的氏族墓地,取得了许多重要文物资料。

探明的54座墓葬分布在浑河北岸一处向阳的坡地之上,均为土坑竖穴单人葬,墓宽皆在1.5米左右,长为2米。大多数的墓上,有祭奠时留下的牛、马、羊的头骨,但各墓的数量不等,反映出当时北方草原氏族独特的葬俗。出土的器物有青铜短剑、青铜戈、青铜连珠饰件、铜带扣、铜泡饰件、铜环、弹簧式铜耳环、铜箭头、骨环、骨箭头、骨针管和骨针、蚌饰件、绿松石饰件等。其中一座墓葬的顶部出土了排列较规律的牛头骨18具、马头骨4具和羊头骨22具,这个数量在墓地内是最多的。墓内男性骨架一具,仰身直肢,项上戴一件月牙状素面金项圈,十分醒目。在头部左边放着1件尖部残损的青铜戈,腰部整齐有序地排列着青铜连珠饰件和多组青铜环,清楚地表现了当时饰件的组合方式和佩戴方法,同时在头骨和腰部还发现有磨制精细的骨箭头。从墓葬规模和随葬品的丰富程度上初步推断,这应是氏族首领的墓葬。

这处墓地内的墓葬保存完好,数量较多。各墓中出土的随葬品数量不一,内容不同,明显地反映出等级差别。青铜短剑、连珠饰件等大部分随葬品呈现出鲜明的北方草原民族文化特色,然而青铜戈这种中原常用武器的出现,则说明北方少数民族部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同中原发生了密切的交往和联系。墓地内出土的唯一月牙形金项饰,是内蒙古地区首次经科学发掘出土的,具有很高的考古科研价值。

这处经过科学发掘的春秋战国时期氏族墓地,是近年内蒙古地区春秋战国时期考古工作的一次重要收获,它将为研究和探讨当时我国北方草原地带部族生活、民族的发展演变以及与内地的交流等提供珍贵的资料。

(二)小板申东汉壁画墓

1971年秋,和林格尔县新店子公社小板申村农民在修筑梯田时,发现东汉壁画墓一座,内蒙古文化局派出文物工作队当即前往调查了解,并于次年秋对古墓进行了清理,对墓内壁画进行了临摹。

古墓位于新店子镇西2.5千米浑河北岸一处向南突出的高丘,编号为和林格尔县新店子一号墓。墓葬外貌略高于四周地面,墓顶外部填土1.8米左右,墓道后宽前窄,呈凸字形。前宽1.6米,深2.2米。后宽2.24米,深2.65米, 自墓道口至墓门长7.2米,底部为18度的斜坡。墓门向东偏北3度。墓门有内外三重封门砖,下层立向上垒砌到1.3米以上呈“人”字形交错封闭,封门砖面以石灰抹平,有模糊不清的彩绘。

墓室用青灰色条砖建造,是具有墓门、前室、中室、后室及三耳室的多室墓。墓门、前室及通往中室的甬道地面,皆为方砖铺地。中室及后室的铺地砖已遭破坏。前室至中室甬道以及中室的铺地方砖,表面印着凸起的菱形纹,中间印有两行隶书“子孙繁昌,富乐未央”。前室的南、北耳室及中室的南侧室地面,用长条素砖铺砌,过道作横直平铺,室内为人字形铺砌。中室南侧地面及甬道铺地砖两层,所以略高于其他各室及甬道。因为中室与南侧室的位置向北延伸,所以中室通往前、后两室之间的甬道,都偏于中室以南,使墓门及各墓室的甬道组成一条平直的中心线,结构平稳。

该墓早年被盗,残存的陶器位置被打乱,一件器物的碎片往往于数处发现。中、后室的铺地砖全被起去,铺地砖下的扰土中,清理出不少随葬的陶器碎片。这次清理的随葬品,除一件残铜镜及少数铁器、残漆品外,大部分是陶器,经修复可认出器形的共有8件。

陶器计有20项,分别为罐、鼎、勺、溺器、井架、水斗、灯、堆塑人物灯座各1件,碗、木盍、木盍盖、魁斗、皿、洗各2件,尊、盖、灶釜各3件,案4件,盘8件,耳杯14件。其中堆塑人物灯座较为精致,豆形、中空、盘口,外周有彩画人物,漫漶不清,外部中间有向外突出的台阶,台阶四面各塑一人,其一已残,全高36厘米。

绿釉器3项,计有绿釉盘、熏炉盖、壶各1件。

残铜镜1面,应为变形四叶四凤纹镜,残半,直径18厘米,外边以内有沟纹及圆弧纹。圆弧纹以内为云纹及草叶纹交织,有文字两周,外周残存“宜”“生”二字。

壁画是小板申东汉墓葬的重大发现。全墓除年久脱落及被盗窟破坏外,共有彩绘壁画100多平方米、46组、57幅,榜题250项共700多字,这也是我国考古发掘迄今所见榜题最多的汉代壁画,弥足珍贵。壁画所绘人物、车马、鸟兽、城垣、建筑等,场面宏伟,内容丰富,造型生动,技配娴熟,堪称古代壁画的精品。其中的精品有《使持节护乌桓校尉车马出行图》《宁城护乌桓校尉幕府图》《武成图》《乐舞百戏图》《牧马图》《朱雀、凤凰、白象图》等。目前,该墓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令皮窑鲜卑墓葬

1982年8月,和林格尔县原三道营公社(今属城关镇)另皮窑村破坏古墓一座,因出土有较珍贵的金银器到县银行变卖,被文化馆得知后,随即会同乌兰察布市文物站的考古人员,奔赴现场进行调查。

另皮窑地处县城正南约30里,属黄土丘陵地带。古墓埋藏在两条沟谷交叉处的东北坡上,有骆驼沟河由此向南注入浑河。因历年水土流失,部分暴露地表,被当地农民发现,私自进行了发掘。墓葬深度1.5~2米,除出土遗物外,并有人骨。原来应是没有被盗而完整的墓葬。收回文物38件,其中金器占了大部分。

金器有金碗1件、条形金片1件、管状金饰2件、野猪纹金带饰牌4件、野猪纹金圆饰牌2件、纠结纹金饰牌2件、钮形金饰5颗,其他金器已被揉成团状,无法展开观察,其中残存金花叶1件,制作精细,线条呈凸起的辐射状与鱼鳞状,是分别用直口凿和弧口凿镌成的。除金器以外,又有铜腹1件。其他遗物还有银器1件、熏炉等铜器7件、大型陶罐1件、玉器8件。其中野猪纹金带饰牌和野猪纹金圆饰牌十分精美,既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同时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北魏文物中的精品,弥足珍贵,这为我们深入了解北魏时期社会文化、民俗民风提供了实物资料。

(四)鸡鸣驿北魏贵族壁画墓

1993年秋,内蒙古文物考古工作队在城关镇浑河北岸榆树梁村,清理发掘了一座北魏时期的大型砖室壁画墓,在这座已遭破坏的古墓内,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幅近20平方米、10余组的彩绘壁画,壁画色彩鲜艳,内容丰富,绝大部分保存完好,充分展示了1500年前拓跋鲜卑在当地的生产、生活图景,为人们解读了北魏在其发祥地盛乐时期的社会生活的深刻内涵。

这座壁画墓由墓道、甬道、前室和后室组成,全长22.6米。前、后室为不同时期两次修造,后室早于前室。后室面积有5平方米,形制为四角攒尖顶式,前室近20平方米,正方形。四壁呈弧形外凸。这种形制的砖墓,魏晋以来在中原地区十分流行,呼和浩特、包头以及山西大同地区发现的北魏早期砖室墓都是这种形制。但是,前、后室分两次修造然后合为一体的做法在北魏墓葬中还是第一次发现。

壁画中有出行、燕居行乐、游乐、狩猎、升仙和四神等图像,另外在主题画的空隙处还绘有采桑、莲花、虎牛咬斗、牧羊和鹿的图像。壁画色调有红色、黑色、橘黄和石青几种。画法是先用红色线条作画稿,然后再以墨线勾勒,最后着色。其用笔的简练、率意、朴拙之风,给人以粗犷豪放、遒劲有力的美感。

壁画中的“狩猎图”是该墓壁画中面积较大、画面最紧凑、气势最壮观的一部分。内容包括人物、山川、河流、林木和十多种动物,其特点是突出和放大人物的形象,绘制工艺也十分细腻。山川、河流和树木用笔不仅简练,其形体也比人小。这种绘画风格与文献记载的这一时代的山水画“群峰之势,若细饰犀栉,或水容泛,或人大于山”正相吻合。由于时代变迁,北魏时期的山水画已无真迹传世,研究我国绘画史的人士每以无从目睹这一时代的山水画为憾事。这幅狩猎图年代准确,再度体现了我国北方山水画的画风,足可填补绘画史上的这一空白。

壁画中所绘人物都穿前领开衩的宽式长衫或短衫,传统的小圆领窄袖口胡服已经不见。成年男子都头戴二梁冠,脚穿脚尖上翘的靴子,女子头顶起髻。从总体装束上看,仍笼罩着浓厚的鲜卑色彩,呈现出一种汇而未融、并而未合的时代气息。根据这些特点,考古学家认为这座墓的年代当在公元486年北魏孝文帝开始实行新服制以后、迁都洛阳以前,又据这座墓葬的规模与形制分析,认为这极有可能是一位贵族的墓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