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阈下的呼和浩特地区长城文化
古塞雄关,烽燧望断。呼和浩特地处内蒙古中南部,南接中原、北通大漠,历史上匈奴、突厥、蒙古族等多个北方游牧民族都曾在这里放牧、崛起。战争年代,长城内外金戈铁马,奋力厮杀,和平年代,长城两边自由贸易,民族交融。南面农区的粮食、丝绸同北面牧区的牛羊、皮革、马匹、池盐等产品都在这里进行贸易交流。同时,呼和浩特地区地处交通要道,宜农宜牧,使得呼和浩特地区成为历朝历代沟通关中与塞外乃至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大通道,成为亚欧大陆草原丝绸之路上的交通枢纽和中心区域。
黄河岸边,长城脚下,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作为两种经济形态背景下产生的文化,丰富而多彩,曲折而灿烂,绵延而弥新,在呼和浩特地区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生根绽放,成为北方中华文化得以发展壮大的重要源泉。追寻呼和浩特地区的长城文化,深深感受到在中华民族长达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在这里互相碰撞补充、相互融合发展。长城承载着商贸流通、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历史使命,最终共同铸就了中华文化。
(王东麟,呼和浩特市长城科普学会会员,呼和浩特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