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长城文化符号的时代价值

一、中华长城文化符号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提出,“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这既是事关提升和改进我国民族工作,也是集中阐释和展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在国际上树立中国形象、发出中国声音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指导。为了贯彻这一指导思想,内蒙古自治区提出了“两个打造”,即打造更多政治性强、内涵丰富、意蕴厚重、接受度高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打造一批具有中华文化底蕴、汲取各民族文化营养、融合现代文明的书籍、舞台艺术作品、影视作品、美术作品。做好这项工作有助于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有助于在国际上树立中国形象、传递中国声音。内蒙古是边疆民族地区,在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安宁上担负着重大责任,要注重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

我国有许多比较典型、被普遍接受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它们具有悠久的历史、鲜明的中国特色,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深厚的群众基础。比如,政治类符号,典型的有国旗、国徽、国歌、人民大会堂等;历史文化类符号,典型的有甲骨文、中医药、故宫、敦煌莫高窟等;地理景观类符号,典型的有长城、黄河、长江、大运河、珠穆朗玛峰等;精神谱系类符号,典型的有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抗洪精神等。这些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都是在中华大地上或在中华民族历史上产生的,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不断传承发展,其社会影响范围逐渐扩展到全国,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符号和形象。纵观内蒙古地区的重要文化资源,广泛分布于各地的历代长城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可称得上是内蒙古自治区推行“两个打造”的一种重要文化符号。

(一)中华长城文化是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典型代表

中国历代长城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见证着中国历史的军事政治、社会交往、经济交流、民族交融和文化认同。中国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是中华各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是古代世界建筑工程的伟大奇迹,是人类文化艺术的宝库。1961年,中国长城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中国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国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到明朝为止,历代修筑的长城总长度达到2万多千米。其中,大规模修筑长城的秦、汉、明三个朝代,都超过了5000千米,有“万里长城”之称。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甘肃嘉峪关关城时的讲话中指出:“当今世界,人们提起中国,就会想起万里长城;提起中华文明,也会想起万里长城。长城、长江、黄河等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我们一定要重视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可见,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长城这一伟大的世界文化遗产,也体现了长城在中华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就要将中华文化特征、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国家形象,通过特定的、具有广泛认同的符号和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的形象展示出来。中华长城文化就是一种非常典型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代表。

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而“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可见,中华民族历代所创造的长城及其承载的深厚文化内涵,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能够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典型代表。

(二)中华长城文化的基本内涵与价值

中国长城历史很悠久,享誉国内外。长城从最早的先秦时期诞生至今,历经两千多年的时间,逐步发展、完善和变迁,最终形成了一个复杂而庞大的体系。中国历史上的历代长城,最初是作为长城修建主体的军事防御工程而发挥作用,这是长城作为历史产物的基本功能。作为军事功能的长城也并非仅仅是一道墙体,而是以墙体及相关设施组成的一整套防御体系,包括墙体本身及墙体上附属设施(敌台、马面、城楼)、墙体外设施(烽火台、挡马墙、壕沟、居住址)以及沿线的关隘、城堡等。

除此以外,又不断衍生出管理、使用以及围绕各类军事、政治和社会活动所形成的多种历史文化信息,使得留存至今的有关长城的各类文化遗存呈现出非常复杂的局面。对于长城的研究,也不仅仅是长城实体建筑的考证,还涉及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多个方面。作为一条以线性墙体为主线的东—西延伸的狭长地带,长城地带,或称为长城区域社会,是一块迥异于农耕文化区和游牧文化区的地带,在漫长的民族交往、文化融合、军事冲突、商贸往来、多元共生的综合作用之下发展到今天,留给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独具特色。

从中华多元民族、多元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视角来认识长城的历史文化,可以看到历代长城具有鲜明的军事防御、经济交往、文化交流、民族交融等历史特征。尤其是其最基本的军事防御功能特征,这些都是不争的历史事实,不需要夸大,但也不能回避。长城的历史是一部以长城墙体为核心的区域社会史,是一部农牧文化交融史,更是一部中国多民族的关系史。相对于整个中国历史来说,长城历史是地方史,因此它是构成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因为有了这样一部“长城史”,才使得中华民族的历史多姿多彩、内涵丰富、文化多元却又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向心力,典型地展现了多元一体、共生共荣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深刻内涵。

从文化遗产的视角来认识,中华长城文化具有鲜明的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流碰撞、高度融合的特征,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内涵丰富、融合深入,是中华民族历史的重要内涵。

认识和理解中华长城文化符号,要从以下几个层次来把握:一是作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华长城文化,这是其最基础、最具体的文化内涵,也是中华长城文化其他层次内涵赖以存在的基础。具体包括与长城有关的考古遗迹遗存、非遗、民俗文化、传统村落文化、民间信仰,这些文化遗产是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汇的历史见证。

二是文学、文化意象中的中华长城文化,历史上留下了许多与长城主题有关的诗文、故事等名篇佳作,例如民间传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汉乐府诗歌《饮马长城窟行》,唐代以长城及其相关意象为主题的大量边塞诗等等。传统政治文化中,因为秦始皇及其施政被称为“暴君”“暴政”,故“秦始皇修长城”成为暴政的代名词,为后世所否定和批判。唐朝、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不修长城的大一统王朝,他们都将大一统的政治格局作为更坚固的“长城”。

三是在近现代形成的,以抵御外侮、寻求民族独立解放为主题的近现代中华长城文化,其主体内涵是“众志成城、保家卫国”。著名的长城抗战响彻中华大地,是中华各族人民共抗日本侵略者的伟大壮举。这一时期产生的《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新中国的国歌,传唱至今,其中有一句“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就鲜明地体现了“众志成城、保家卫国”的中华长城文化。在流行歌曲领域,产生了从《长城谣》(1937年)到《万里长城永不倒》(1982年)、《长城长》(1994年)等以“长城”为主题的歌曲,其中的歌词“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都说长城两边是故乡,你知道长城有多长?”“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无一不将长城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展现着中国人民的家国情怀,鼓舞着中华民族奋勇向前。

四是文化地标、文化品牌,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进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成为时代主题,由此产生了许多以“长城”命名的文化地标、文化品牌,比如长城牌葡萄酒、长城牌润滑油等等,还有各行各业涌现出来的“长城”精神,比如植树造林,打造“绿色长城”;强军卫国,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保卫国家的“钢铁长城”。2021年,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讲到的中国人民不怕任何外来势力的欺负、压迫和奴役,如果“谁妄想这样干,必将在14亿多中国人民用血肉筑成的钢铁长城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总书记用“钢铁长城”比喻中国人民反对外来欺压的决心和魄力。

我们今天弘扬长城文化,要抓住“长城精神”的实质。既不能局限在狭隘的“中原与化外”“内外之分”“华夷之辨”等概念之中,也不能将特定时空条件下的概念与今天的概念混淆。“保家卫国”是其精神,不能狭隘地理解“家国”。“众志成城”是长城精神的新内涵。时代和社会的变迁会让文化遗产有不同内涵,因此要辩证地、联系地、发展地看待问题。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高目标来认识长城历史与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够正确阐释长城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当代价值。

经过不同时代,不断地赋予“长城”以新的内涵、新的精神和新的阐释。要对符号和形象的基本内涵进行科学、准确、精炼的阐释。要把中国历代长城的修筑历史、分布范围、基本形制及其长城文化和精神的内涵用高度概括和凝练的语言表述出来。内涵的表述要符合学术研究、公共认知和历史文化传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的最佳代表者和传承者。符号和形象的内涵、概念绝不能是错误的、有悖于常识和历史的,更不应该是被某种势力、思想人为强加甚至是曲意迎合的,这样的符号和形象即使当下不会被诟病,也必然经受不住历史的考验。

(三)突出中华长城文化符号和形象的基本路径

首先,要总结凝练,阐释内涵。要科学规范地使用中华长城文化符号和形象的名称,并对其基本内涵进行阐释。要用高度概括和凝练的语言,把长城的修筑历史、分布范围、基本形制及其文化内涵讲清楚。对符号和形象的阐释要符合历史事实,经得起历史检验。

其次,要加强宣传教育。要运用科学的普及方法,准确把握受众的认知过程,把宣传教育覆盖到方方面面。要善于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创新打造现代表现方式,赋予中华长城文化符号和形象新的时代内涵,并塑造新时代的中华长城文化符号和形象,激发共鸣、凝聚力量。

再次,要分层次推广中华长城文化符号和形象。对于已经广泛认可的中华长城文化符号和形象内涵,要发挥其社会价值,加强宣传推广。对于地方性、具体性和特殊性的中华长城文化特定符号和特定形象,要加强挖掘培育,积极引导建设,不断丰富内涵。要立足全局考察地方的历史文化在中华民族形成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最后,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资源,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长城文化符号和形象,讲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中华长城文化内涵具有复杂性、多层次性,并随着不同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生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文章中指出: “我们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中华长城文化就是展现中华文化、中国精神最典型的一个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应该予以大力弘扬。内蒙古作为全国拥有历代长城文化最为丰富的地区,应该把中华长城文化符号作为推进和践行“两个打造”的重要举措、典型示范和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