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方长城地带的王昭君墓文化现象

二、中国北方长城地带的王昭君墓文化现象

中国北方长城地带不仅是自然环境演变的敏感区域,也是物质文化环境演进的活跃地带,更是各民族碰撞、互鉴和融合的沃土。这里自然生态独特,生业经济多样,人文环境复杂,丰富的考古资料证实了这一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各民族碰撞、交流与融合的历史演进重要区域,因此,在研究昭君墓文化现象等诸多问题方面,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提到昭君出塞,人们不自觉地联想到昭君墓、青冢,有学者认为除了今呼和浩特城南的昭君墓遗址外,在中国北方长城地带,还有十几座昭君墓。王绍东教授在其《历代文献记载中的昭君墓及相关问题》一文中,根据对历代文献记载和民间传说的梳理,认为除了今呼和浩特市大黑河畔的王昭君墓以外还有山西朔州昭君墓、河北保定定兴昭君墓、河北保定高碑店昭君墓、河南许昌昭君墓、山东菏泽东明县昭君墓、山东菏泽单县昭君墓、陕西神木昭君墓、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左旗朱堡昭君墓、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郊八拜村昭君墓以及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昭君坟等10处。[34]这反映出各族人民对昭君出塞的普遍认同和向往和平的意愿,这些地区的昭君墓所体现的农牧交错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特征,存在着较大的相似性。

王昭君墓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团结的象征。从自然环境来看,昭君墓文化现象,总是和它产生的地域相结合的。北方长城地带的文化与其地势、长城走向以及自然地理的特点密切相关,由于长城地带以北是宜于游牧的广袤草原,长城以南则是耕种的沃土,这种地理环境对以长城地带为中心的各族群、经济形态形成一种隔绝机制,使昭君墓文化现象发展成一种蕴涵着深厚的“和”文化,中华文化崇尚和平、和睦、和谐理念的重要体现,塑造了长城地带独特的文化现象。从诸多昭君墓本身的特点来说,长城地带对于昭君墓文化现象的影响就更为深刻与显著。从地理空间上看,长城的走向使得昭君墓文化现象的生存空间超越了地理空间,并在与周边的长城文化、黄河文化、游牧文化等诸多文化的影响中不断发展,形成兼容并蓄、以和为贵、自强不息的文化品格。

文化在历史中产生,要想了解和认知昭君墓文化现象,不可避免地就要对历史追本溯源。昭君墓虽然作为一种历史遗迹存在,但两千多年来,以昭君出塞为主题的遗迹遗存、历史文献、文学作品、绘画艺术、民间传说,始终在北方长城地带演绎着一个个精彩的故事。这些昭君墓不管是史料记载,还是民间传说,均位于中国北方长城地带,即今内蒙古、河南、河北、陕西和山西等地区。作为长城地带重要的文化遗产,王昭君墓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产物,是民族友好团结的标志,对于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昭君出塞为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蕴含丰厚的文化内涵,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载体。昭君出塞是在当时汉朝和匈奴在和平的愿望下自愿出塞的,又是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重要体现。长城地带的每一座昭君墓,都凝结着中华民族的和平愿望,这是昭君墓文化现象的核心部分,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证。

纵观历史,昭君墓文化现象像一条纽带,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串联起华夏大地上不同民族和文化。历史上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在北方长城地带相互碰撞、互鉴和融合,这是各民族共同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过程。长城地带早已成为多民族共同的家园。昭君墓文化现象映射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发展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