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火缭绕老爷坝

三、香火缭绕老爷坝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成书的《朔平府志·地势·山河》载:“胡同坝在归化城东南二百里,高五里,围十数里。”清咸丰九年(1859)成书的《古丰识略·地部·山川》记载:“胡同坝,在城(归化)东南二百余里,高五里,盘踞十数里。”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陈宝晋纂辑的《和林格尔厅志略·古迹》记载:“胡同坝,在厅东南四十里,高五六里,盘踞十余里,上有关帝庙即老爷坝。”《和林格尔厅志略·祠祀》记载:“上坝关帝庙在厅东南四十里胡同坝顶,最灵验。乾隆年有小庙三间,至嘉庆、道光等年重修。”

老爷坝的出名不仅是路难行,清代中后期、民国时期及20世纪60年代前,这里的庙宇文化也非常有名。除了每日的晨钟暮鼓,香火缭绕外,每年农历五月十三的庙会也十分红火。庙会持续三天,香客如潮,名气、人气、灵气、神气居县邑众庙之首。

五月十三是关公磨刀日,是个祈雨节。此时,各种农作物陆续进入生长旺期,需水量日增,老百姓想借关公之神威,让天公多降喜雨。民间有一谚语:“五月十三雨,关公磨刀水。”

庙会是民间传承多年的一项重要民俗文化活动,人们可能忘记自己或家人的生日,但绝不会忘记举办庙会的日子。庙会临近,十里八村的人们便开始说道庙会的事情,总有人绘声绘色地渲染庙堂的灵气,人们提前几天就要做好逛庙会的各项准备。带什么贡品、许什么愿、穿哪件衣服、跟谁结伴、骑驴还是步行……一切的一切早已心中有数。

庙会开始,老爷坝周围二三十里、五六十个村的香客们早早安顿好家里的营生,或步行或骑驴骑马,兴冲冲地向老爷庙集结,一天不落地逛庙会。

五月十三,时值仲夏,绿染山丘,山花烂漫,老爷庙周边的山谷早早披上了节日的盛装,张开双臂迎接八方香客。

庙会期间,坝梁村的鼓匠班子从太阳出山就开始深吹细打,整整红火一上午。嘹亮的唢呐声,浑厚的锣鼓声,婉转的弦乐声,回荡在浑河、宝贝河两岸,给黯淡失色的社会平添几分喜庆气氛。

庙院场地不太平坦,也不算大。鱼贯而入的老少男女,摩肩接踵,人头攒动。关羽庙前跪拜上香的、抽签算卦的、求医问药的、交易牲畜的、看戏的、做买卖的、会亲聚友的……人山人海。买卖人的吆喝声、往来人畜的喧嚣声、戏班子的器乐声……响彻山谷。下坝、上坝的大发店、平天店、德胜店、马家店及每家每户的客人、亲友住得满满的。四盘碾磨日夜不停地碾米磨面,做豆腐的、压粉条的、宰鸡杀羊的、抬柴担水的一个个忙头失乱。进得村来,干锅味、烹肉香扑面而来,平日静寂的山村一下子热火朝天。

蓝天白云下,老爷坝周边山梁沟谷绿草红花中散落的驴、马、牛、羊,星星点点,比平日增添不少,大小牲畜或低头觅食,或追逐嬉戏,构成一幅壮丽的自然美景。

下午和夜间唱大戏(晋剧),开唱第一天晚间,总有半个钟头的“火”,也就是现代人说的“焰火”。届时,连二炮、满树梨、九连环、猴尿尿、鹅下蛋、炮打城,各式花炮轮番上阵,文火武火交替进行。庙宇内外烟火弥漫,震耳欲聋。老爷坝好一派热闹景象!

赶庙会的人们怀着虔诚的心情,到庙会场地的第一件事就是恭恭敬敬给关老爷跪拜上香、敬纸、许愿、还愿。第二件事是到24签挂筒前抽签,看看自己及家人的流年运程,探探当年的雨水年景。忐忑的心,颤抖的手,把挂筒摇来晃去,祈望抽个上签、上上签,好让自己未来的光景“凿石得玉,淘沙得珠”,但又担心抽出下签、下下签该如何面对!七上八下的矛盾心理难以言表。解签人先有范成福(小名五毛虎),后有马连科。两位老者神态各异。范成福头戴毡帽,面垂长髯,一副仙风道骨模样。马连科盘腿打坐,闭目鼓腮,既有和尚气质,又同道士月来。在坝顶一棵百年神树上取树皮是第三项内容。在庙殿东北的窑头有一棵百年黄榆,传说榆皮能治病,赶庙会的人凡去必取一片,认认真真用黄表包裹,小心翼翼地塞在兜里。第四项内容是易物、购物、会亲、拜友、求儿祈女等。最后一项才是看唱。

戏台开场,幕布徐徐拉开,嘈杂声骤停,看戏的老少一个个瞪大眼睛,伸长脖子,在人头的缝隙中紧盯着台上的一切,跟随着剧情的悲欢离合,品味着人生百态。初看不知剧中剧,再看已是剧中人。有的戏迷戏子笑,他也乐;戏子哭,他也悲。“唱戏的是个疯子,看戏的是个愣子”,说得一点没错!

马九小老人说,老爷坝的关羽庙从清代中期就有了,开始只有小庙一座,没有东西厢房和戏台,庙里的泥塑神像也不大。一些穷人或乞丐没地方住了,常选择在这里投宿,久而久之这类人就成庙里当家老道。

史料记载,上坝关羽庙初期就是一个供奉关帝的道教小庙,道光之后,五台山寺院施香火银,对老爷坝关羽庙进行了重新修建、修缮,规模扩大,装修逐步富丽,住庙老道换成了寺院僧人,佛文化元素越来越多,佛文化气息越来越浓。

道教为本土宗教,佛教是外来宗教,两者在世界观、对待生死的态度等方面本有较大不同。道教持一种神性观念,“万物有灵”“听天由命”及“神佑鬼惩”说为乡民深信。持神性观念的人认为,如不供奉、祭祀各种职能神(关老爷、土地爷、龙王爷、灶王爷等),未来将发生各种自然灾害,使五谷不收、六畜不旺,不能随心所欲、家中灾祸随时降临等等。而佛教讲的是“灵魂轮回”“因果报应”。两种宗教虽有不同,但在崇拜关羽方面却找到了共同点。道教中,象征驱灾避难、大吉大利、忠诚勇猛的武将关羽,被称为“关帝”“武财神”,受大众崇奉;在汉传佛教中,关羽也被尊称为“护法珈蓝菩萨”,后又被尊称“盖天古佛”。不论道教、佛教,关羽都成了“忠”“勇”“信”“义”的化身,被百姓尊崇为心中的神灵。

庙院内外曾经竖立7通石碑。院内4通,院外3通。4通黑色石灰岩碑是道光年前竖立的,3通白色大理石碑是道光年后竖立的。有一通石碑底座特别显眼,是椭圆形的,上面雕刻一朵漂亮的莲花,是佛教的重要标志。后来,几经沧桑变迁,座碑分离,莲花碑座遗落在村民马石河门外。

石碑铭记了每次庙宇大修时各种匠人及各地布施者的功德。可惜经战乱、“文革”及多次修路破坏,6通石碑被打碎或掩埋,仅剩的一块遗弃在沟谷茂密沙棘丛中。据马九小老人回忆,这块碑黑色,3尺宽,4尺多高,5寸厚,双面有阴刻文字,内容不详。

老爷庙清代守庙的僧人情况不详。民国时期,先有五台山的三名僧人,其中一名主持的俗名叫高双罗,另一名姓金,人称金和尚,还有一名不知名姓。三名和尚相继圆寂后,下坝的一个矮胖老头王润才接续。王润才死后,《反清丈》主人公闫三的儿子闫大接续,直到人死庙倒。不浪沟村的高玉喜世代专门伺候老爷庙和尚的起居和生活

老爷庙坐落在和杀驿道的坝顶制高处,南北岭崖夹道,古道两边各辟出一块平地,路南是钟鼓楼皆戏台,路北是庙台。钟鼓楼中空处一边吊钟,一边挂鼓。其前为连体分台。钟鼓楼与戏台均为青砖筒瓦(黄绿色琉璃瓦)木结构,四檐挑脊歇山式。

路北的庙堂及东西厢房对称布局,古色古香,金碧辉煌。庙的山门前阶下两旁各有一巨型石狮子,一雄一雌,都蹲踞于一人高的石座之上。从两石狮中间登上几级石阶,上平台后即可进入山门过道。站在平台观看,山门两侧各有厢房数间,檐下横檩上彩画八仙故事,其中一幅画是南极仙翁与太上老君对弈,李存孝(唐末至五代著名的猛将,武艺非凡,勇猛过人)手拄羊铲凝神观看,羊铲已经锈蚀还不知道。因为天上一日,人间已是百年。彩画下面吊挂牌匾多块,其上大书“报答神恩”“神灵应验”等,观看时令人肃然起敬。

跨进山门过道,从两侧的厢房墙上所开窗格中望进去,其相同形制的两间厢房内,各有一人一马,所塑神像如真人真马般大小。西间内黄脸神牵黄马,东间内黑脸神牵红马。跨过门洞进入庙院,正面是平阔的高台。高台三面用石条砌高,仰视正面,紧靠土崖为大殿,崖上树木森然。正殿左右各有青砖壁面楦窑两间,加上庙院东、西、南十二间厢房,整座庙宇齐整宏大。唯庙前有路,庙后有崖,庙院不能再大,但宇舍参差错落有致,不显局促。而正殿右前平台下立一石墩,墩上正中竖插关羽武弄过的青龙偃月大刀,通体熟铁打造,高约丈许,粗可手攥。

再登石级上到平台,眼前就是正殿。仰望大开间两重三檐四出廊歇山顶,正中双扇门,两边镂空密格窗,连同圆门柱,一色朱漆。二圆柱上木雕金字对联一副:

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无忘赤帝

青灯观青史伏青龙偃月隐微处无愧青天

檐下回廊东西外墙内壁涂白灰作底,彩绘刘备麾下五虎上将之四虎:张飞、赵云、黄忠、马超。

推开正殿双扇门,跨过门槛,进入殿内。正面是以关羽为中心的一组塑像及香案香炉;空中吊下八盏六棱黑框玻璃大宫灯;东西两壁及天花板上均绘制图画,这些图画糅合了诸多道教元素。

细观关羽圣像,居中盘腿高坐在须弥座上,足有五六尺高。身着绿色战袍,脸上金光闪闪,领下三捋美髯,丹凤眼,卧蚕眉,正在阅读经书。其右手翻卷一本《春秋》,放在战袍下露出的大腿之上。身左身右又有两尊小塑像,一为义子关平,一为其子关兴。无论从正面还是侧面观瞻,都是一副忠义慈祥神情。

关羽坐像之前置放紫檀木大香案。案上摆放磬、木鱼、香炉、烛灯(此磬后流落到阳湾村,1952年辗转到武松学校做了课钟);还有一个竖插二十四根竹签的卦筒和一摞对签的卦书。此外就是黄裱和黄香了。长方形香案两头各塑两尊神像,西边站立者是周仓、王累;东边为赵甫、关平。他们是关羽夜走麦城的谋士和战将,生死陪伴。或威武,或忠厚,神态各异。香案再前,地上平放八块跪垫,两头又有鼎足香炉各一。

再看东西两壁,全是单幅壁画,描绘关羽一生主要事迹,如桃园结义、温酒斩华雄、虎牢关三英战吕布等数十幅画面,条线清晰,着色亮丽,人物栩栩如生。天花板上,则多绘飞禽走兽,花卉人物。人物历史故事如朱买臣负荆读书、李密挂角观卷、三顾茅庐、火烧战船、苏武牧羊等,神话故事传说如萧史引风、松下问童、天女散花、嫦娥奔月。全部生动传神,流光溢彩,耐人寻味。

游人从正殿返出时,从殿门俯视山门、戏台,三者一条轴线。耳际钟、磬声悠扬,眼前香烟缭绕,好一个老爷庙祥瑞和神秘景象。

坝顶老爷庙落成庙会过后,庙中香火旺盛。不单过往客商与行旅到此停留,进庙上香磕头许愿、还愿,或者抽签问卦,四方之士慕名而来,瞻仰其丰采。周边民众更是络绎不绝,有求财问命的,有祈求儿女的,有问流年运气的,等等,不一而足。而庙院正殿两侧的券窑之内,已有和尚住持,四时茶水方便,殷勤招徕, 日日如小庙会般热闹。尤其是, 日积月累,这老爷庙的神话也就多了起来,神话多了,香火也就愈加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