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长城文化资源 丰富北疆文化品牌内涵
2023年7月5日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关于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决定》,提出要“着眼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充分挖掘和生动展现内蒙古大地上的厚重历史文化和丰富人文资源,融红色文化和草原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等于一体,打造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守望相助、共同弘扬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基本内容的‘北疆文化’品牌,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打造“北疆文化”品牌,就是要进一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用最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丰富和发展文化血脉,坚守文化根脉,顺应时代发展,融多元为一体、汇古今为一脉,让根植在北疆大地上的优秀文化在新时代活起来、火起来,为提升内蒙古正面形象提供有力支撑,为各民族人心凝聚、团结奋进锻造强大精神纽带。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到明朝为止,修筑长城的王朝政权主要情况如下:春秋时期,楚、齐等国纷纷在边境修筑长城,以防御相邻诸侯国。战国时期,楚、齐、韩、赵、魏、中山、燕等诸侯国也纷纷在边境修筑长城。战国末期,秦、赵、燕为了防御北方游牧部族,在北方修筑长城。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将战国燕、赵、秦三国长城连接起来,东起辽东,西至临洮,初步形成万里长城。西汉时期,在战国、秦长城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增修扩容,形成了万里长城。此后,东汉时期也在前期基础上有所完善,但主要沿用秦、西汉长城。北魏建立以后,曾在今内蒙古、河北北部地区设置军镇以防御柔然等族,并在军镇辖区修筑长城。北齐、北周基本沿用北魏长城。隋朝为防御突厥等族,曾短暂地修筑长城,主要在今晋北、陕北和内蒙古中南部等地。辽朝在漠北也修筑有长城,因目前尚未进行大规模调查,其走向和分布有待认识。北宋时期,曾在宋夏边境修筑烽燧-城寨防御线,位于今陕北、鄂尔多斯等地。金朝为了防御塔塔儿、蒙古等草原部族,在漠南地区修筑长城,当时被称为“界壕”, 自呼伦贝尔地区向西南延伸至呼和浩特、包头一带。明代修筑长城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留存遗迹最多,主要是东自辽东,向西经过今天津、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当时被称为“九边”。大规模修筑长城的秦、汉、明三个朝代,都超过了1万里,故称之为“万里长城”。
内蒙古自治区域内的长城,在万里长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内蒙古域内分布有战国燕、战国赵、战国秦、秦朝、西汉、东汉、北魏、隋、北宋、金、明等时代的长城。分布于长城墙体之上及周边的单体建筑、关隘、城堡和其他相关遗存多达万余处。据统计,各个历史时期修筑的长城遗址遗存总长达7570千米,占中国长城的三分之一。内蒙古长城修筑朝代之多,长度之巨,成为中国长城之最。
内蒙古地区的历代长城遗存多呈东西延伸,分布在广袤的内蒙古大地上。战国燕长城主要分布于今赤峰、通辽一带。战国赵北长城主要分布于今内蒙古中部,经过乌兰察布、呼和浩特和包头沿阴山(大青山)一线。战国秦长城主要在今鄂尔多斯、乌海等地。秦朝长城规模较大,在内蒙古域内的秦长城主要是在战国燕、赵、秦时期的长城基础上增筑、扩修。汉长城在秦朝长城的基础上继续增筑扩修,还增加了复线长城墙体,同时部分地段大量新筑墙体,延伸地域甚广,内蒙古东中西部均有汉代长城遗存。北朝长城在内蒙古地区的主要有北魏和北齐,北魏长城主要分布在乌兰察布、锡林郭勒、呼和浩特和包头一带。此外还有“畿上塞围”可能分布在今乌兰察布、呼和浩特南部一带,但因未见遗存,故尚难确定。根据文献记载,北齐长城分布在乌兰察布、呼和浩特南部一带,据推测多处墙体被叠压在明长城之下。隋朝修筑的“紫塞长城”在内蒙古域内主要分布在呼和浩特南部杀虎口至黄河一带,保存较差,踪迹难寻。北宋为防御西夏在边境修建了一系列军事设施,今鄂尔多斯域内的北宋烽燧、城寨体系就是北宋长城防御体系的一部分。金代长城(界壕)大部分都位于今内蒙古域内,东起呼伦贝尔向西南延伸经过兴安、通辽、赤峰、锡林郭勒、乌兰察布、呼和浩特、包头等地,有多道墙体为不同时期修筑。明长城是内蒙古域内历代长城的集大成者,主要分布在乌兰察布、呼和浩特、鄂尔多斯、乌海、阿拉善等盟市,多处为内蒙古与周边省区的接壤地区,修筑时间自洪武至万历年间,历经200多年,长城防御设施齐全,遗存众多,为历代长城军事防御工程之大全。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嘉峪关关城时指出:“当今世界,人们提起中国,就会想起万里长城;提起中华文明,也会想起万里长城。”长城从最早的先秦时期诞生至今,历经两千多年的时间,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庞大的体系,在作为纯粹军事防御工程作用的长城本体以外,又不断衍生出管理、使用以及围绕各类军事、政治和社会活动所形成的多种历史文化信息,使得留存至今的各类文化遗存呈现出非常复杂的局面。中国历代长城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辉煌历史。历代长城见证着中国历史漫长的发展历程,见证着中国历史的军事政治、社会变迁、民族交融和文化汇聚。现存历代长城遗存总量巨大,已经成为一处重要的文化遗产。长城文化遗产沿线的社会及与其相关的历史、文化、风俗和观念,都蕴含着珍贵的文化信息,对当代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内蒙古地区拥有丰富的长城文化,大量历代长城遗存以及各类相关文化遗产,见证着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交融互动的历史。最初作为军事设施的长城,逐渐在商贸往来、文化交流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内蒙古地区的稳定、民族关系的和谐都起了积极的作用。近代以来,长城见证了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的浩然史诗,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伟大民族精神提升和丰富了长城的历史价值和时代内涵。长城修建及其承载的历史,从侧面见证了北疆文化产生、发展的过程。长城精神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内涵不断丰富充实,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成为代表中华民族向国外展示中国形象的典型。
鉴于此,打造“北疆文化”品牌,长城文化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涵。要充分认识到长城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复杂性和多层次性。长城文化会随着不同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生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做好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弘扬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磅礴力量”,还指出,“我们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长城文化是展现中华文化、中国精神最典型的一个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要予以大力弘扬,助推“北疆文化”品牌的打造,丰富“北疆文化”品牌的内涵。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2022年度重大招标项目“中国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研究”(编号22VLS011)的阶段性成果。〕
(翟禹,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北疆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