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课本去旅行
《语文》四年级上册《长城》中这样写道:“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
我的孩子王东麟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们曾一起去北京游览。
登八达岭长城到达半山腰时,孩子得到了一个刻有“登万里长城纪念”的铜牌,本想就此打道回府了,没想到他说,没到好汉坡,没见到“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石碑,不算到长城。
大约两个小时后,孩子从好汉坡打来电话,那声音虽是气喘吁吁的,却有征服者的自豪。后来我才知道,去好汉坡的路一段比一段险,其中有些坡段的陡峭程度接近90度,台阶高度也有40厘米以上,孩子走走坐坐,爬爬停停,曾有退却的打算,但最终还是坚持到达了目的地,终于当上了“长城好汉”。
在讨论是否要继续前行的时候,我曾想果断地阻止他。我一直认为,毛主席诗词里所表达的“不到长城非好汉”是一种人生的理想和目标,就十岁孩子的体力而言,他没有必要去盲目争做好汉。但倘若他的好奇心、求胜心得不到满足,他也会觉得遗憾。看着他回来时满身疲惫、狼狈不堪的样子,我真是心疼。虽说他的意志力得到了锻炼,我还是有些后悔,因为他身体所承受的艰辛远远大于他体能的限度,他完全是超负荷地行走。在那张他手拿铜牌与“不到长城非好汉”石碑的合影中,他的外套斜挂在腰上,满脸汗渍,小手也是脏脏的。
事后,他每次遇到困难,就回忆道:“十岁那年的长城之旅带来的视觉体验和感受令我至今难忘,最后我几乎是爬着到达目的地的。当年触摸城墙砖壁时我哭了,虽然当时还小,但我完全控制不住自己的激动情绪。长大之后,我明白我是被感动了,我感受到一种超越极限的力量,更感受到一种精神的传递。”能在电影、电视、人民币图案、语文课本上经常见到的长城场景里行走,是虚拟和现实的相遇,这种奇妙的体验是他超越极限的原动力。
孩子表示,未来他要有计划地走遍分布在国内各处的长城遗址,并加入保护长城志愿者的行列中。这次八达岭之行,让他对于旅行,对于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
旅行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同学们在自然与人文相融合的环境里耳濡目染,久而久之就被熏陶出了高尚优雅的情操。跟着课本去旅行,既能让孩子增加学习兴趣,又能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