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湾有通『无字碑』

九龙湾有通『无字碑』

刘有文

说到无字碑,人们大概会想到陕西乾陵的无字碑。乾陵,是座非常有名的帝王墓,墓前的石碑用一块完整的巨石雕凿而成,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重达百吨,是专为唐代女皇武则天所立。因为石碑非常特殊,通体上下没有刻下一个文字,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想象和传说。

九龙湾这通砖砌石碑,位于和林格尔县城关镇九龙湾村民委员会(九龙湾中学旧址)南坡一片松林中,四围被大片绿松围拢,虽距公路只有百米,但由于树木遮挡,也没有通向石碑的路,因此少有人知情。

这块碑是和林格尔县革命英雄纪念碑,立于新中国成立之初,是11位革命烈士的初葬地。因为碑的通体看不到一个文字,有人把他称作“无字碑”。20世纪70年代,九龙湾学区的师生每年清明节总要到墓地举行扫墓活动,纪念革命先烈。1978年,县民政部门在城关单树梁顶建成一座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5平方米的人民英雄纪念塔(塔身高13.15米,底座高3.5米)。纪念塔建成后,九龙湾墓地的其中8具棺椁移入这里,另外三位烈士长眠于此。

九龙湾石碑(2023年5月,刘有文/摄影

九龙湾这通碑较为简陋。石砌基座,碑身为砖混结构,前面中间镶嵌一块木板。碑高2.3米,宽0.75米,厚0.37米,中间镶嵌的木板高2.1米,宽0.25米。碑的外围有近年民政(或人武)部门安装的绿色铁丝网护栏。碑北侧镶嵌的木板,经70余年风雨侵蚀,已成朽木。估计砖碑建成后上面写过字,文字或许是“革命英雄纪念碑”,或许是11位烈士的名字,也或许是二者兼有。但我近前仔细端详,已看不出有任何字体痕迹。我问20世纪90年代九龙湾中学教书的高俊明老师,他说:“初到九龙湾教书,上山顶看过一次纪念碑,但没见上面有文字。”

或许有人会问,和林城关镇有烈士纪念塔,这里的烈士纪念碑背后藏着怎样的历史故事? 11位英雄是哪次战争牺牲的?他们姓甚名谁?为什么葬在偏僻的九龙湾?……带着这些疑问,我查找了一些史料,初步找到了问题答案,下面一一道来。

《和林格尔县志·军事·迭力素歼灭清剿团》(435页)记载:

1949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康建民部骑兵师,从武川路经本县迭力素村时,受到国民党和林县清剿团的阻击,康部立即派一连包围村南出口,二连、三连包围北围子(天主堂),四连包围南围子。南围子不大,敌人不多,很快攻拿下来,北围子兵力集中,四周又有堡垒,进攻难度较大。三连在进攻中伤亡8名战士,经过爆破和连续冲锋。终于攻下,俘守敌100多名,击毙100多名。

《和林格尔县文物志·革命遗址(骑兵旅于迭力素歼灭一二三中队战斗遗址)》(191—192页)记载较为详细:

一九四九年三月,康建民骑兵旅结束了绥北战役,在四寸水地(武川地名)一带休整后,来和林大甲赖,旅部命令一团驻迭力素,因尖兵从大甲赖往迭力素行军时,遭到盘踞在迭力素的一二三中队的阻击,一连(白马连)、二连(红马连)从村西绕到村南草滩,包围回来;三连(黄马连)、四连(黑马连)从村北压下去;机炮连(花马连)停留待命。敌人驻在村南,王家围子、周家大院和村北天主教堂。一、四连打南围子,二连架起梯子,六班班长第一个打进去,接着四连也攻了进去,顺利解决了王家围子。接着攻下周家大院。除吴俊领着十来个敌人逃跑外,其余全部被俘。二、三连攻打天主教堂,敌人依仗四角的碉堡与围墙顽固抵抗,二连二排长洪旺前去观察地形,被敌人一枪打倒了,二连连长爬上房顶观察敌情,刚一抬头,一颗子弹飞来,也被打倒。三连冲进一道巷子被打伤了八个,支部书记刘玉健冒着枪弹将八位同志拉下来,但他也受了重伤,受伤后他又冲了上去,再没下来。后来二、三连分工,由二连扫清敌人,三连担任爆破,目标炸毁碉堡,消灭敌火力点。三连一个战士杜明从老乡家里掏墙洞,一间房一间房地接近碉堡,然后从房屋里跳出,一个箭步,一个翻滚,滚到碉堡下面,拉开炸药包,轰隆一声,将碉堡炸开一个缺口,在机炮连配合下,三连像潮水一样冲进教堂围子,战士们为牺牲的同志报仇,个个怒不可遏,见敌人就劈,将里面一百多敌人全部砍光。整个战斗共消灭三百多敌人。

从以上两段史料中知道了迭力素战斗的背景、经过及牺牲烈士概况。云贵、王凯、张环莲合著的《赤色山川》(112页)中,有战争亲历者付生老人的一段口述回忆,记述得也很详细。除敌人死伤情况出入较大外,战争经过与《文物志》描述基本一致。从中了解到当时的战况及部分牺牲烈士的信息。比如:开始攻打王家围子较为顺利,共产党的官兵没有牺牲;攻打周家围子比较艰难,一连二排长卢德胜牺牲;攻打第三处目标天主教堂特别艰难,我军伤亡较大,二连连长陈浩牺牲,三连支部书记刘玉鉴牺牲。战役结束,我军共有11位军人牺牲,其中一团二连一个班有8名战士牺牲。

口述回忆最后讲道:

到下午三点多钟,战斗结束。这一仗,国民党清剿团除了吴俊等十几人逃走外,被我军打死40多人,俘虏150多人。这伙盘踞在迭力素村国民党武装团被彻底扫除了。当天,康部行军至胜利营九龙湾,在九龙湾店里村宿营一夜。第二天,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将11位烈士埋葬在九龙湾南坡。

本次战斗的亲历者付生,1923年3月出生,汉族,山西省大同市上升街乡人,1944年8月参加革命,同月在家乡参加区游击队,1946年2月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晋绥蒙军区三旅九团八中队,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4月在丰凉大队三连任副班长、班长,1948年11月编入大青山骑兵一师机炮连,任副排长,1949年2月在骑一师机炮连任排长,1949年8月在骑一师机炮连任副指导员,1950年任指导员,1951年8月在华北军区政干校学习,1952年6月在军委第六炮兵学校学习,后调到华北军区训练44团二营。老人家一生戎马生涯,1954年7月从部队转业,任和林格尔县山老办副主任等职,1983年离休。

写到这里,前两个问题大致清楚了,下面回答第三个问题,就是11位烈士为什么葬在九龙湾,而不是别的地方?这要从另外两部史料中寻找答案。

第一部是和林格尔县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编写的《和林格尔县革命老区发展史》,该书第78页讲道:

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和林格尔县境内就形成了两个明显不同的区域:一个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解放区,主要分布在和林格尔县的东部和南部山区;一个是国民党郭长青部抢占的日伪时期沦陷区,主要分布在和林格尔县西部和北部的平川区。在两个区域内还存在着3个县政府:一个是共产党领导的浑河以北“和林格尔县抗日民主政府”(称归和县);另一个是共产党领导的浑河以南“托和清县抗日民主政府(称托和清县)”;还有一个是国民党控制的“和林格尔县国民政府”。此时,和林格尔县的局势错综复杂。

第二部史料是《高增贵日记》。抗战结束,政治形势错综复杂,国共两党力量对比悬殊,共产党处于劣势,和林县城几度失守,曾任归和县委书记的高增贵在日记中写道:

一九四五年十二月中旬,我军的绥、包战役计划实行了调整,我军主力撤出了对包头和归绥市的包围。十二月一日,归绥国民党军派郭长青部袭击我驻和林县城内的县区机关,我县区机关很快撤出和林县城未遭受损失,随即转移到东区(黑老夭)东南天村。一月二日,我军三旅反击郭长青部又重返和林县城,一月十三日傅作义补训二师趁停战协定生效前之机,又抢占了和林县城,我县政府机关因形势变化,这次并未再进和林县城。一九四六年一月十七日,我军三旅特务团虽再次反击和林县城之敌,但未攻克县城,而国民党军在一月十三日前已占据了和林县城。后经停战小组调停,签订了国共双方界线以章盖营村为界,国民党军抢占和林县城便成合法化。

一九四六年一月五日,国民党同我们签订了两党停止军事冲突协定,十日又签订了“十三日二十四时前为国共双方停战协定生效最后期限协定”。但在停战协定生效之前,国民党军派补训二师倚仗其人多势众,利用签订停战协定的执行和最后生效期限机会,又一次抢占了和林县城这一战略要地。同时国民党军和还乡团队首先利用停战协定签订之机,抢占了我解放区的大片土地,然后又利用停战协定生效为由,在绥蒙地区的停战军事调停小组的调停下,又一次划定了国民党占领区为和林县城章盖营以西地区为界。

上面两段文字引用《高增贵日记》原文,比较绕口,但有一点说清了,国共管控区以章盖营(即现在的胜利营村)为界。以西为国民党管控区,以东为共产党管控区。那么,付生老人口述的康部迭力素战斗结束,“在九龙湾店里村宿营一夜。第二天,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将11位烈士埋葬在九龙湾南坡”的原因就清楚了。

九龙湾店里村,是胜利营以东第一个村子,烈士忠骨葬在共产党管控区比较安全,比较妥当。碑,确实有些简陋,是因为当时社会混乱,共产党实力弱小,经济条件更加困难,不得已而为之。

《高增贵日记》是高增贵同志1946年至1949年4月任归和县委书记期间,与国民党战斗间歇过程中写下的珍贵史料。原文个别地方语句不太通顺,逻辑不太清晰,部分时间、地名有不妥的地方,考虑到兵荒马乱的艰苦年月,能记下这些文字,实属不易。这部手稿成为研究解放战争时期和林格尔县革命史的一部珍贵史料,原件现存于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办。

高增贵,汉族,陕西神木人。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地下工作。1944年任中共陶林县委书记。1946年至1949年4月任归和县委书记。1949年5月在缓远省委组织部工作,任人事科科长。1955年6月至1960年任中共呼和浩特市委副书记,其间曾兼任市委监委书记。1961年至1962年5月任中共呼和浩特市委书记。1962年6月调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监委工作。1975年12月任中共伊克昭盟委书记,后调任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1949年3月发生的迭力素战役已经过去70多年,11位烈士如果活着,应该都是90岁上下的耄耋老人,或许都已儿孙满堂,过上了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但他们为了新中国的解放事业早早地走了,想必当时他们的父母、亲人经历了撕心裂肺的痛苦煎熬。

(刘有文,和林格尔县农牧局退休干部、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