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长城的建设
据历史记载,明朝为了防御蒙古、女真等族的南下进击,对北方的防务非常重视,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在明朝的200余年中,几乎没有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筑和加固,从而修筑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道东起鸭绿江、西达嘉峪关,全长达8851.8千米的万里长城,设置了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宁夏、固原、甘肃等九个边镇,简称为“九边”,负责修建和镇守长城。和林格尔县域内的长城属山西行都指挥使司管辖。山西行都指挥使司由洪武八年(1375年)的大同都卫改组而来,其管辖范围东至北京的居庸关,西迄黄河转弯处的偏关、保德,北临丰州滩,南抵雁门关,东西延绵千余千米,南北亦有数百千米,其范围之大,实属九边之首。因此,明朝政府对该区域修筑长城倍加重视。
明长城工程之浩大,自秦始皇、汉武帝之后,没有哪一个朝代能够与之相比。在工程技术方面也大有改进,结构更加完整坚固,防御作用也大大加强。可以说,万里长城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修筑,秦始皇连接成万里长城的伟大工程,到明朝才大规模修筑完成。
为了巩固北方的边防,明朝始终重视对长城的修筑。明朝前期(1368—1447年)对长城的修缮始于开国之初,其时国势强盛。明朝前期的长城工程主要是在北魏、北齐、隋长城的基础上,“峻垣深壕,烽堠相接”,“各处烟墩务增筑高厚,上贮五月粮及柴薪药弩,墩旁开井……”,“自长安岭(今宣化域内)迤西,至洗马林(今山西天镇),皆筑石垣,深壕堑”,即增建烟墩、烽堠、戍堡、壕堑,局部地段将土垣改成石墙。修缮重点是北京西北至山西大同的外边长城和山海关至居庸关的沿边关隘。
明朝中叶(1448—1566年)长期的大规模兴筑。“土木堡之变”以后,瓦剌、鞑靼不断兴兵犯边掳掠,迫使明王朝把修筑北方长城,增建墩堡作为当务之急。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四月,都督佥事庄鉴和巡按御史韩春奉命,会调右玉林卫、威远卫等兵校壮丁6万余人、指挥154员重修边墙,历时四月余,于八月完成。墙宽一丈五尺,高一丈三尺,共修980里,增置斥堠百处,加筑堡砦670个,挑凿坑堑百万,进一步加强了长城的防御功能。
明长城由城墙、关、城堡、墙台和烟墩等组成完整的军事防御工程体系。城墙是长城工程主体,墙体依材料区分为砖墙、石墙、夯土墙、铲山墙、山险墙、木柞墙、壕榨等类型,随地形平险、取材难易而异。除蓟镇长城的墙身全部用条石、青砖砌筑,其余诸镇长城多采用夯土墙,仅关门、敌楼包砖。铲山墙指将天然山体铲削成陡立的墙壁,山险墙一般依靠峻峭的山脊用砖石垒砌,木柞墙指树林中的木栅栏墙,壕榨指挖掘壕堑后于一侧的培筑土垣。城墙断面下大上小呈梯形,高厚尺寸亦随形势需要而异。城墙顶面,外设垛口,内砌女墙,两面皆作垛口者,如北京慕田峪长城,显示军事控守地位的重要。砖、石结构的长城以北京八达岭居庸关为例,用整齐的条石砌城墙身外侧,内部填充灰土碎石,平均高7~8米,基宽6~7米,顶宽5~6米。顶部用青砖砌成垛口、女墙,垛口高约1.8米,女墙高约1.2米。垛口开有隙望孔和射孔。墙体顶面用方砖铺砌,两侧设有排水沟和出水石嘴。墙身内侧间隔修砌券门暗道,以供守城士卒上下。
明长城关城是出入长城的通道,也是长城防守的重点,建砖砌拱门,上筑城楼和箭楼。一般关城都建两重或数重,其间用砖石墙连接成封闭的城池,有的关城还筑有瓮城、角楼、水关或翼城,城内建登城马道,以备驻屯军及时登城守御。关城与长城是一体的。城堡按等级分为卫城、守御或千户所城和堡城,按防御体系和兵制要求配置在长城内侧,间有设于墙外者。
墙台在长城上,约间隔300米设一座,突出墙外,台面与城墙顶部相平,建铺房,供守城士卒巡逻时遮蔽风雨,墙台外滑砌有垛口,用于对攻城之敌进行侧击。空心敌台,亦称敌楼,跨城墙而建,分二层或三层,高出城墙数丈,开拱门、箭窗,内为空心,守城士卒可以居住,储存火炮、弹药、弓矢之类武器,顶面建楼橹,环以垛口,供隙望之用。敌台视长城险要之处而设,周阔十二丈,可容三四十名军士。空心跨墙敌台是戚继光任蓟镇总兵时创建的。
烟墩也称烽燧、烽堠、墩台、亭、烽火台等,是一种白天燃烟、夜间明火以传递军情的建筑物,多建于长城内外的高山顶,易于瞭望的丘阜或道路折转处。烟墩形式是一座孤立的夯土或砖石砌高台,台上有守望房屋和燃放烟火的柴草,报警的号炮、硫黄、硝石。台下有用围墙圈成的守军住房、羊马圈、仓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