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老爷庙村的一段天然石长城
高海泉
天然石长城,就是利用自然石崖修筑的长城。此段长城是2021年笔者在考察北齐长城时发现的。2022年,笔者再次来到这进行详考。
天然石长城位于山西省左云县宁鲁堡北马市楼明代长城外,西距内蒙古和林格尔县新店子乡山保岱明大边35公里,北距凉城县城39公里。沿宁鲁堡黑龙王沟溯河而上,过凉城县马市楼村约4000米处有个老爷庙村(今已无人居住),长城遗址就在村东500米处(见图1)。
当时远远望见山坡上有一道长城,后到近前一看,愕然了,这原是一道天然形成的石脊,脊高出两边的地面有1~2米,最高处有3米多,比人工砌筑的还要齐整,坡面笔挺,只有部分阙处才为人工所砌筑。
这段长城,西起老爷庙村东山凹,循山而上,东至山顶的敖包,全长400米,其中天然形成的石脊长近300米。
2022年笔者带人再次来到这里时,来者兴奋地说:“这还真是一段天然石长城,中国稀有,难得一见啊!”

图1 连接自然石长城东段坡顶处人工石砌部分

图2 西段坡底利用自然石架长城部分
这是一段突起的石崖(当地人称石架),是地质构造时形成的,当时建造长城时,石架正好位于长城线上,于是建者为了省工省料省钱,就巧妙地利用了这段石长城(见图2)。
既然是段石砌长城,它是哪朝代的产物?走向又是如何的呢?
这里还需交代:此道山岭横亘于山西省北部,属阴山余脉,山脉呈东西走向。从西往东,共有平顶山、牛头山、红石崖山、七星山、马头山、马邑山等几座山峰组成,整座山岭统称为营盘梁。营盘梁,顾名思义,即古代驻兵的山梁。左云的中国长城学会理事刘志尧曾在平顶山发现有石砌长城,之后,笔者又和刘志尧、刘溢海等人在马头山上和马邑山前都发现有石砌长城,众人判断这应是一段北齐长城。
查有关史料,北齐文宣帝天保六年(555年),三月“发寡妇以配军士筑长城”,“是岁……诏发夫一百八十万人筑长城,自幽州北夏口,西至恒州,九百余里”(《北史·齐本纪》)。夏口即今北京居庸关的南口附近,恒州即今山西大同,而恒州的这段长城就在营盘梁上。
《北史·齐本纪》又云:“七年, 自西河总秦戍筑长城,东至海,前后所筑,东西凡三千余里……”总秦戍为军戍名称,位置在今山西大同西北境。海是指今秦皇岛市山海关的渤海。这段1500千米的长城当是利用了天保三年所筑的黄栌岭至社平戍长城和天保六年所筑的夏口至恒州长城,加以连缀增补而成。其中左云县有一条从镇宁楼向西南至平鲁县西北达速岭的长城就是那个时候连缀增补而成,这段长城已被山西省政府公布为北齐长城。增补的这道长城在宁鲁口镇宁楼附近与由东而来的(天保六年夏口至恒州)的长城相接。其自然石长城就在接口处往北4000米(见图3)。

图3 被人为拆开的一处人工砌筑石长城的垛口

图4 传说中的神仙留下的脚印
在2020年夏观看自然石长城的同时,还发现在一些岩石上刻有奇怪的方块图案。后经过研究,也是自然形成的,具体形成原理无从考证。
还有一块岩石上有很深的人的脚印(见图4),后寻访当地一位退休教师杜老师,说这里曾有过“王母娘娘带领神羊筑长城”的传说。现将这则传说故事补赘于下:
传说这段长城建于秦代。当时秦始皇派大将蒙恬规划并带兵修筑。长城由西马头山中间经平顶山向东修到东马头山上,由于秦始皇采取的是打马筑长城之法,即秦始皇的马跑到哪里,哪里就得把长城修起。眼看得秦始皇的马就要从秦地过河(即黄河)了,而东西马头山的长城才断断续续部分修成,秦始皇的马可是匹千里马啊!也就是说,再有一天半日就能赶到这里,而要想完成马头山的长城至少还得十天半月,这可急坏了蒙恬。无奈之下,他焚香祈祷,希望能够得到上苍的帮助。也就在这天夜里的三更,王母娘娘带神羊来帮助修筑这段长城。只见那一只只神羊,每只驮着两块大毛石,从四面八方向长城处集中……。
他们正热火朝天干得起劲,附近老爷庙村有个重身女人半夜起来小便,她看到东山坡上七彩缤纷、祥云缭绕,一只只羊在云中行走,她惊讶地叫出声来。王母娘娘寻声一望,发现一村妇正撅起屁股在朝着自己撒尿。她生气地叫嚷道:“无礼村妇,竟敢朝着老娘撒尿,真晦气!”说着,王母娘娘恨恨地在一块大石上跺了一脚,然后带领着神羊一溜烟回瑶池去了。王母娘娘跺过的大石上就留下一个深深的脚印。王母娘娘没有修完的那段长城,后来在北齐时,又被利用,全部修复。
再说那蒙恬,因没修完长城,怕被斩首,他知道秦始皇迷信,遂编出一个神话,哄始皇帝说,长城在您到来之前本已修好,只是因为东、西马头山两匹神马不堪长城的重负,闹起意见,昨夜它们各奔东西,在奔跑中把修好的长城给震倒了不少。始皇听后信以为真,于是下诏,将东西马头山、平顶山长城改筑到山下。
传说毕竟是传说,不足为信。但这段天然石长城确实是难得一见的自然奇观。
(高海泉,山西省左云县人,系中国长城学会会员,大同市长城学会副会长,现任左云县三晋文化研究会、边塞文化研究会会长。)
【注释】
[1]内蒙古图书馆编: 《和林格尔县志草》,内蒙古历史文献丛书之五(上),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291—292页。
[2]和林格尔县志编纂委员会: 《和林格尔县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4页。
[3]和林格尔县志编纂委员会: 《和林格尔县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14页。
[4]和林格尔县文物保护管理所编: 《和林格尔县文物志》,内部发行,1988年,第142页。
[5]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林格尔县文物管理所: 《和林格尔县新店子乡窑沟村明代烽燧址的清理》,《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三辑)——配合国家基本建设专集》,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30—433页。
[6]《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嘉庆朝)卷五三七,台北文海出版社1991年版。
[7]内蒙古图书馆编: 《和林格尔厅志略》,内蒙古历史文献丛书之五(上),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26—27页。
[8]内蒙古图书馆编: 《和林格尔厅志略》,内蒙古历史文献丛书之五(上),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26—27页,第21页。
[9]金峰: 《清代内蒙古五路驿站》,《内蒙古师范学院学报》,1979年第1期。
[10]韩儒林: 《清代蒙古驿站》,《穹庐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1]乌云格日勒: 《十八至二十世纪初内蒙古城镇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2]陈永志、李强、刘刚: 《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古城考古发掘主要收获》,《内蒙古文物考古》,2006年第1期。
[13]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博物院、盛乐博物馆、和林格尔县文物保护管理所编著: 《盛乐遗珍:内蒙古和林格尔土城子古城遗址出土文物精品》,文物出版社2021年版。
[14]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编: 《和林格尔汉墓壁画》,文物出版社2007年版。
[15]崔雪冬: 《图像与空间:和林格尔东汉墓壁画与建筑关系研究》,辽宁美术出版社2017年版。
[16]张全超: 《内蒙古和林格尔县新店子墓地人骨研究》,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17]顾玉才: 《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土城子遗址战国时期人骨研究》,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18]张旭: 《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大堡山墓地人骨研究》,吉林大学2015年博士学位论文。
[19]冯骥才、段建珺: 《中国民间剪纸集成·和林格尔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20]邢书宇: 《和林格尔剪纸的艺术特色与民俗寓意》,内蒙古大学2015年硕士学位论文。
[21]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局)、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 《内蒙古自治区长城资源调查报告·明长城卷》,文物出版社2013年版。
[22]《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民日报》,2023年6月3日第01版。
[23]杨伯峻: 《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6页。
[2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右玉县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编: 《清宫珍藏杀虎口右卫右玉县御批奏折汇编》(全三册),中华书局2010年版。
[25]王磊: 《清代右卫满城变迁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学位论文。
[26]马金柱: 《清代右卫八旗驻防建置沿革论考》,《满族研究》,2019年第2期。
[27]王德功: 《杀虎口》,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28]甘鹏云: 《杀虎口监督署报告书》,民国二年十月崇雅堂印行。
[29]张月琴: 《民国初年杀虎口税关对偷漏绕越的防治——以〈杀虎口监督署报告书〉为中心》,《山西档案》,2015年第5期。
[30]张连银、廖元琨: 《从〈杀虎口监督署报告书〉看甘鹏云对杀虎口税关的经营》,《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1期。
[31]张建民: 《清代杀虎口税关研究》,内蒙古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32]林沄: 《夏至战国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带的形成过程》,《林沄文集》(考古学卷),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77页。
[33]张文平: 《内蒙古长城·战国秦汉篇》,文物出版社2019年版 ,第8页。
[34]王绍东、汤国娜: 《历代文献记载中的昭君墓及相关问题》,《烟台大学学报》,2020年第5期。
[35]马冀: 《王昭君及昭君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
[36]刘洁: 《昭君和亲文学景观的双重呈现——以昭君村、昭君墓、昭君庙为例》,《地方文化研究》,2020年第1期。
[37]可永雪、余国钦: 《历代昭君文化学作品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7页。
[38]可永雪、余国钦: 《历代昭君文化学作品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04页。
[39]马冀: 《王昭君及昭君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第335页。
[40]马冀: 《王昭君及昭君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第3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