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秦长城上的匈奴岩画

六、内蒙古秦长城上的匈奴岩画

近年来,内蒙古在维修位于阴山乌拉特前旗阴山地区小佘太秦长城时,在长城上下发现了4处共计70余幅岩画。古老的岩画与长城相融汇,显得格外庄严肃穆,体现了长城内外的民族文化。

据现场考察,刻绘有岩画的山体为石英脉岩石,被当地牧民称为“红墙”,它与黑色的秦长城并行由东向西延伸,宛如黑红两色的两条石龙,在阴山上缓缓舞动。在已发现的4处计70余幅岩画中,刻有牧羊人、狩猎人、北山羊、猎犬、马、驴等图案。其中,北山羊占3/4,刻绘的方法是用石器和青铜器在岩石上敲凿,并逐步加以磨制而成(见图11、图12)。

图11 内蒙古小佘太秦长城

图12 内蒙古小佘太秦长城上刻画的牧羊人与北山羊(内蒙古长城保护中心供图)

岩画的作者应当是生活在阴山地区的匈奴人,其年代上起青铜时代,下至战国、秦汉时期,有些岩画是蒙恬在此修筑长城以后,才刻绘上去的。此外,在这一地区还发现有植物化石、海藻化石等。小佘太秦长城附近发现的这批岩画,丰富了长城文化与“阴山岩画”的内涵,特别是对研究长城与匈奴的历史关系提供了宝贵资料。

内蒙古历代长城历经两千多年,由古代长城修筑工匠们以血肉之躯,历经千辛万苦在崇山峻岭、荒漠戈壁上所修建。长城工程所创造出的高超的建筑技术工艺,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与智慧,锻造了中华民族吃苦耐劳、顽强坚毅、众志成城的精神。历史上,内蒙古长城内外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不断的碰撞与交往、交流、交融,在长城的沿线形成了独具魅力的长城文化。长城文化推动了多民族共同奋斗、共同发展的历史进程。在内蒙古长城文化中,一些优秀的工程建筑理念与技术实践,至今依然具有重要意义与参考价值。

(王大方,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原副局长,内蒙古文物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