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筑长城的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

四、修筑长城的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

(一)石块垒砌,版筑为墙

内蒙古长城的城墙或以不规则的石块垒砌成石墙,或者用版筑夯为土墙。战国时期,内蒙古地区的赵、燕长城均采用版筑夯土墙的方法来建长城。这也是我国最早采用的筑城方法。所谓版筑就是两版相夹,内填黏土或灰石,一层一层地用杵夯实。用这种方法修筑的土墙就是版筑夯土墙。战国时期秦长城除大部分是夯土筑墙外,也有的山地段落是石砌墙(见图7)。秦汉时期的石筑墙,就比战国时期前进了一步。

战国赵长城为版筑的夯土墙,夯层较薄,一般为9~10厘米。例如,在卓资县的赵长城遗址附近的地面上,残留有陶制绳纹残片,应是守卫长城的驻军遗址,还有一座骑在长城上的方形墙台,高1.4米,长宽各17米,用黄黑色土交叠夯筑而成,共夯筑13层,每层厚约10厘米,这座墙台是守边戍卒瞭望用的。到了汉代,长城夯土层有所加厚,一般为10~15厘米。长城土墙的底宽顶窄,顶部宽度一般为墙宽的四分之一至五分之一。

图7 鄂尔多斯地区的战国秦长城石砌城墙遗址(内蒙古长城保护中心供图)

(二)构筑“边墙”砖石并用

“边墙”是长城的另一种表述。自司马迁在《史记》中使用“长城”称谓后,到了明朝,长城被称为“边墙”。明朝修筑长城所用的建筑材料除了土石之外,还使用青砖砌墙。从宣德七年(1432年)起至万历年间(1573—1619年),开始在边墙沿线包砖。城墙顶部内侧筑宇墙,以防墙上将士坠落。外墙高过人头,留垛口,用以瞭望兼射击。依墙附建敌台(楼)二层或三层,顶层为楼铺,可驻兵藏粮。马面广建城墙上,突出墙外,上置铺房,起“兵夫得以安身,火器得蔽风雨”作用。如水泉营地处要冲,城墙“土埤沙薄,不堪捍御”,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朝廷批准包砖。明中后期边墙经改建增筑,山西镇边墙使用30多斤重的墙砖选择关键地点包垒。包砌后的墙宽达7米,高7~8米,顶部宽达4~5米,铺以方砖或石板,可容5马拉车、10人并行。对于墙体的边角与基础部位,还用石条来加固。因此,在长城的一些段落附近,可以发现采石场的遗迹。例如,在呼和浩特清水河县海拔1600米的小元峁明长城附近,发现有多处采石场遗迹。用青砖、石块垒砌成长城墙体,或者长城包砖、包石条的建筑墙体,可以在清水河县、凉城县的“边墙”遗址看到。运用砖石砌墙由于山石承重力好,又能抗御自然侵蚀,所以砖石砌的城墙、敌楼、城门,均以条石作基础,砌筑到离地面1米多高,上面再砌大城砖。由于砖的体积小,重量轻,使用灵活,便于施工,所以就用来砌筑城墙的上层。这样的结构更加坚固,对当时的各类兵器具有更强的抵抗能力。

明朝修筑长城建筑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许多地段还采用了整齐的条石和大城砖砌筑。例如,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北堡乡口子上村的明长城在墙基外用经过锤凿加工平整的大条石砌筑,内部填满土石块;墙基以上的墙身,用大城砖砌成,外砖内土,白灰勾缝;城墙顶部用三四层砖铺砌,面上一层用方砖,石灰勾缝;墙面陡峭处还砌成梯道,以便驻军人员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