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墓文化现象的时代价值

四、昭君墓文化现象的时代价值

昭君墓文化现象蕴含的精神内涵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对促进各民族广泛交流、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华文明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印记,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这决定了保护、传承和弘扬昭君墓文化现象的必要性。

昭君墓作为中华文化符号、著名的长城地带文化遗产,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促进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诸多昭君墓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证。昭君墓见证了北方长城地带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见证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历程,被誉为“民族友好团结的象征”。据统计昭君墓有11处之多,历史上可以说唯独王昭君拥有这么多墓,昭君墓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分布于内蒙古、陕西、山西、山东、河北等地区,集中体现了这一区域各民族向往和平的愿望,对促进各民族广泛交流、深度融合,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二)昭君墓文化现象是寄托了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精神纽带。自古以来,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是兵家必争之地,昭君出塞后长城南北呈现出“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的和平景象,长城脚下各民族互市贸易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长城地带社会安定,良田沃野,牛马成群,进一步促进了各民族经济与文化的交流,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作出了巨大贡献。与王昭君同一时期的汉代易学家焦延寿说:“长城既立,四夷宾服。交和结好,昭君是福。”历史上各民族自主地在自己故乡修建昭君墓,除黎庶无干戈之役、向往和平的目的外,还有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等多种功能,而这些都是长城内外各族人民美满、稳定生活所必备的条件,这与中华民族历来追求的“和平、和谐、和睦”发展理念密不可分,为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发挥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三)昭君墓文化现象是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范本。唐代张仲素的《王昭君》说“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37]。翦伯赞先生在《游昭君墓》六首中赞道:“如何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38]这些诗词都是来形容昭君出塞后社会安定、生产繁荣的景象,颂扬王昭君对平息战争、安定边境的贡献,肯定王昭君在政治和文化交流中发挥的作用。昭君出塞历史佳话,使长城内外各民族实现了和平共处,是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典型实例,呈现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盛世景象。所以迄今没有任何一个别的什么能像昭君出塞那样,与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初衷紧密相连,北方长城地带修建众多昭君墓,就是真实的写照,与追求各民族大一统的目标紧密相连。

(四)昭君墓文化现象是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和标识。昭君出塞在各民族人民的心目中,已成为民族友好团结、爱国情怀的代名词和重要符号。历朝历代文人墨客以昭君墓为载体颂扬昭君出塞,甚至在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家也已广为人知,普遍接受。可以说,昭君墓在历史上从出现开始,就孕育着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基因,这种爱好和平的基因一直延续到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确立与推进。

(五)昭君墓文化现象是昭君文化、昭君精神的重要载体。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而诸多昭君墓作为昭君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昭君墓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自始至终都处于北方长城地带各民族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的中间枢纽地带,它南接中原文化,北通游牧文化,西连丝路文化。昭君文化则是这种特殊区域的集中反映。马冀《王昭君及昭君文化》认为“青冢历来被认为是王昭君的长眠之地,诗人们钟情昭君, 自然会寄情此地,无论是否亲临,往往都要在诗中凭吊一番。久而久之,不但以‘青冢’命题的诗作很多,而且一般昭君题材作品中青冢也成为不可或缺的意象,青冢便成了昭君文化符号之一”[39]。昭君墓文化现象作为昭君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昭君文化和昭君精神的时代特征和文化内涵。

千百年来,“青冢”和“昭君墓”已经变成一个符号,在这个符号里凝聚着中国文人丰富而复杂的情感,积淀着中国历史文化的多种基因,[40]这不仅反映出各族人民和历代文人墨客对昭君出塞的不同认识和理解,其中蕴含着各民族对和平的愿望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的认同。作为昭君出塞的纪念性载体和重要的符号的中国北方长城地带的诸多昭君墓,不同程度地反映了自古以来各族人民寄托于昭君墓之上对昭君出塞的缅怀之情和向往和平的愿望,充分体现了中国北方长城地带各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并深深地烙印在了各族人民的共同记忆里。

总之,只有传承发展才能走向未来。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呈现出多元一体的格局。昭君墓承载着长城地带各民族共存共生、融合发展的关系。表现出了各族人民共同向往和平的愿望,从这个意义上说,昭君墓文化现象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我们要以历史的眼光,去看待昭君出塞和昭君墓文化现象,在不同阶段的作用,理解其核心思想与和合文化的一脉相承。

(包苏那嘎,昭君博物院副院长,文博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