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一 做自己健康的“操盘手”

序言一 做自己健康的“操盘手”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研所所长

中国心脏联盟主席

学医近50年,行医40多年,被问得最多的是:“大夫,我这个病怎么治?能治好吗?”很多人一旦生病就指望医生,尤其是名医,能开出一剂方子,吃几个疗程就能痊愈了,而且永不复发。

其实,对于任何问题,都没有“一招鲜”;对于任何疾病,也没有“一药灵”。身体出现问题,需要追根溯源,只有改变了始动的那个“因”,才能彻底改变现在的这个“果”。

一般来说,心脑血管疾病发生致残致死是在中老年以后,但这些年,我们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强,吃得越来越好,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心血管问题逐年上升。目前,我国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5个有高血压、高血脂,每年因心肌梗死猝死的人数在迅速增加,而且越来越年轻化。很多单位体检,常能发现2/3的人有高血压、肥胖、血脂紊乱。而很多人身体出现明显不适(如胸口痛),才去医院检查,一查已是心肌梗死,突然间就进入“病危”状态,面临要不要装支架的困难决择。病来如山倒,但山倒绝非一日之功。疾病和健康并不是一黑一白两个面,生病了就是黑底朝上,找个仁心妙手就能立马翻面。身体是台永不停息的机器,心脏就是机器的动力核心——发动机。过度饮食、疏于保养、无意的伤害,都会造成机器磨损,时间长了就易出现问题。

很多人和我一样,就像本书的作者林先生,忙于工作顾不上身体。我曾经是个肥胖患者,身高1.76米,体重一度达到93公斤,血脂异常(甘油三酯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出现脂肪肝,血糖也不稳定。现在,我身体的各项指标都已经转为正常,并不是因为我是专业医生,用了什么灵丹妙药,而是我改变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一直坚持快步走,随身携带计步器,见缝插针使用侯机、等地铁、上下楼梯、上下班、会议茶歇、去买东西等一切或整或碎的时间,每天一万步,每餐吃八分饱、少吃肉,现在体重一直维持在75公斤左右。

这本书的作者林先生与我素昧平生,只是一位普通的心血管病患者,出版社送来书稿时,我有些担忧林先生的个人经历能否对其他患者有普适作用。当我读完书稿后,疑虑消失了。基于三个方面,我愿意向广大读者推荐这本书。

一、思想认识比知识更重要

“上医治未病”“预防比治疗更重要”,这些观点大家都知道。近几年我一直坚持做科普宣传工作,就是在“治未病”。作者林先生在几次住院抢救后认识到生活方式的重要性,从此他“改变”了不健康的活法,这种“改变”本身就是治疗,而且是最重要的治疗。他数年如一日地坚持,不悲观不抱怨,主动学习养生保健知识,自己鉴别真伪,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勤做笔记与思考,把健康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让读者们都有这样的思想认识,这比知道“黄芪能补气”“支架有风险”等某个知识来得更重要。

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医生说十句,可能不如病友现身说法说一句。林先生的经历非常具有普遍意义,年轻时身体强壮没把健康当回事,数次严重心绞痛抢救才幡然醒悟,而后在数年的坚持中重新赢得健康。要做到这样并不难,但很多同样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的人只忙着跑医院或者哀叹命运不济,却不敢相信改变生活方式可以逆转冠心病。他们觉得医生说的“清淡饮食”“心情平和”等充其量只能是个注意事项,更寄希望于科学发达到可以“药到病除”。希望林先生这个正能量的榜样,能够带动更多的人,在平时注意有意识地“保养”身体,在患病时能竖立信心,战胜或者逆转病情,重获健康。

三、养生需要不断学习

林先生不是医生,但他掌握了大量的养生知识和医学知识。平素强身健体需要养生知识,比如说冬季晨练心脑血管容易出问题,每天一个鸡蛋不适用于营养过剩的人,五谷杂粮是好东西但不能只吃粗粮等等;求医问药需要医学知识,只有具备足够的知识(或者说是常识),才能在左右为难的时候和医生一起讨论如何选择最佳方案,否则只能无奈听从医生的却又有各种于事无补的担忧,或者盲从某个大师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养生保健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但为了健康,比做其他任何事情更值得。

前卫生部副部长殷大奎先生曾讲过:“90活不过,那是你的错。”在这里,借林先生的书再重复一句,“只要做到戒烟限酒,合理膳食,有氧运动,心态平衡,降压、降糖、降胆固醇,3年可以让你远离癌症,延长寿命10年。90岁活不过,那是你的错。”

健康需要智慧,要明智选择一种活法;健康需要责任,人人对自己的健康承担责任,健康才有希望;健康需要能力,只有花时间花功夫学习维护健康的科学知识,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健康人生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