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后记

用了近一年时间,我终于完成了本书的撰写。我心里非常清楚,自己非专业人士,没有资格撰写医学专业书籍,我只是一名普通患者,从未接受过任何形式的医学知识和医疗技术的正规培训。

但与大多数患者相比,我又自认为有以下两点不同之处:

一是我在患冠心病等多种疾病之后,经过认真学习养生知识,并努力付诸实践,终于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取得了防治疾病的成功的经验和体会。

二是我出生在医学世家,父母都一辈子从事医疗工作,从小我就耳濡目染地受到家庭熏陶,深知医疗工作是治病救人的崇高职业,医学科学是来不得半点马虎的严肃科学。因此,我自小就非常热爱医学工作,喜欢学习医学知识。

但说实话,在父母及家庭的影响下,如果说我能一知半解地学到一点医学知识,那还不如说我更多的是在潜移默化的情景中,学到了他们对工作的那种挚爱、认真负责和精益求精的精神。

在我的眼里和心中,母亲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时时处处都在为他人考虑,她在门诊为患者诊断时的那种诚心、细心、耐心的样子,永远地镌刻在我的记忆中。我们兄弟生活和学习上有什么需求,作为母亲的她都能及早发现,并尽最大努力给予满足。由于战争年代的艰苦生活和养育了较多的孩子,致使她的身体一直比较虚弱,在她生病住院的时候,我们去看她,她也总在询问我们的学习或工作情况,并生怕时间给耽误了,不断地催我们赶紧回到学习或工作岗位上。母亲的善良和善解人意以及总为他人着想的精神,为我们在青少年时期学习如何做人,上了一堂生动的人生必修课。

在我的眼里和心中,父亲则是一个非常严厉的人,可能是由于我们弟兄八个全是男孩,不严厉一些则难以管教的缘故,也可能是由于长期的军队医务工作,养成了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的缘故。他严肃的工作态度和严格的工作作风,更多的是教会了我们如何对待工作,如何面对和战胜困难。至今我印象都非常深刻的是,在自然灾害时期,粮食非常紧缺的那三年,在父亲的带领下,全家人共同努力,靠自己的双手在城郊山上开荒种地,真正实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战胜了自然灾害所带来的困难,我们弟兄都受到了艰苦生活的锻炼,还受到了邻里的一致好评和上级单位的多次表彰。

回想起青少年时期的那段艰苦生活,也可称得上是一堂重要的人生必修课,为我在以后的军队和地方工作中,能够适应各种艰苦环境和战胜各种困难,奠定了早年的坚实的基础。

在步入老年的时期,我患上了冠心病等多种疾病,这也是人生中必须要面对的困难。在与疾病的斗争中,我取得了一些经验和体会,与一些亲戚和朋友交流时,发现他们都比较缺乏对医学知识的学习,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其他慢性病方面也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于是我就产生了将自己的情况写出来的想法。

本书撰写的过程,是进一步学习养生知识的过程,也是对六年养生实践总结的过程。虽然有很多困难,但我把它当做是一堂新的人生必修课。常言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并且这样的学习和写作,不但对自己有益,还能与更多的养友进行分享和交流,与困难作斗争乐在其中,何乐而不为呢?

在初稿完成后,我首先征求了家人的意见,令人欣慰的是我的诸多兄弟对我写的东西都给予了肯定和支持。我有一个哥哥曾长期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从事基础和临床医学科研工作,他给我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我有一个弟弟是业务能力很强的专职内科主任医师,他看了我的初稿后,毫不掩饰地对我说:“这是专业医生写不出来的一本书,如果大家都按书中所说的去做,那么我们医生恐怕都将面临失业。”我知道他的这种夸张的说法是对我的一种鼓励。我还征求了一些老同学、老朋友和老战友的意见,他们如同我的兄弟,也都给予了肯定和支持,并提出了一些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其中有很多内容对我深有启发,我都予以了采纳和吸收。在此,我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最感谢的还是我的父亲和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培养,我能取得战胜病魔的重要成果,并能写出这本书来,是他们的在天之灵对我的庇佑和引导。

不能不特别感谢的是江苏省中医院心内科医生王振兴主任,他为我的写作提供了很大帮助,一方面给予我精神上鼓励,这是我把最初写作冲动变为现实的一种巨大动力,另一方面为我提供了一些学习参考用的专业书籍。在此,我对王振兴主任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也要感谢我原单位的同事冯华小姐,她主动帮助我打印和画图,牺牲了自己的宝贵时间,减轻了我的不少压力。

当然,也有一些人对我的写作存在一些疑虑和担心:一是顾虑我非专业人士,能否写出像样的养生书来;二是担心读者看过书后,作为治病依据,是否会引起纠纷;三是认为养生书籍泛滥成灾,没啥必要再去凑这份热闹。他们都是好意,主要是为我所考虑的,我真诚地感谢他们,但也顺便作以下说明:

在与养友交流时,他们常开玩笑说我是“久病成良医”。其实,我知道这是一句民间谚语,是形容一个人长期患某种疾病,就会对这种疾病的治疗比别人有更多的了解,甚至能像医生一样开出药方来。

从广义上讲,我们每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可能成为自己的医生,当有个头痛脑热或跑肚拉稀时,根据以往经验,就可以为自己诊断并开药方,难道这样的情况不是天天都在发生吗?

从狭义上讲,现实中的医生可不是那么容易当的,是需要经过多年的正规院校培训,并获得学历证书,才有可能获得从医资格。像心脑血管等方面的疾病,非专业的医生是不可能具备医治资格的。

以上我想说明的是,本书谈到的都是自己学习养生知识和防治疾病的经验体会。从资历考察我不具备医生资格,但我学习的经验体会,能否给读者一些启发与思考,并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东西,读者可以运用智慧的眼光去甄别,运用智慧的头脑去挖掘。我相信读者是不会失望的,我抛的“砖”一定会引出读者的“玉”的。

当然,在我学习与撰写过程中,会有很多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由于非专业人士的水平所限,就难免会有一些不足之处,甚或是谬误,还望读者和养友们予以谅解和指教。我相信会谅解的,我也期待着更进一步地学习。

让我们一起增长养生智慧吧!

最后,我要衷心感谢的是各位热心的读者和养友,并祝愿各位健康、长寿、幸福!

林正

2014年元月于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