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固醇有好坏之分
胆固醇有好坏之分
2010年,中央电视台调查采访某长寿村时发现,与周围村相比并没有什么不同,唯独该村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普遍明显偏高。
血脂中的胆固醇可分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称为总胆固醇。各种胆固醇都有它们各自的生理功能,但如果超过了应有的水平,就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通常被称为“坏胆固醇”,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血液中过多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正常情况下呈非氧化状态,一旦被氧化成变异细胞,就会渗透沉积在血管内壁,从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这里所说的氧化,是自由基所为。自由基是指具有不成对电子的氧原子或分子。由于自由基所含电子不成对,因此很不稳定,总在积极寻求配对,一旦抢夺其他物质的一个电子后,就形成稳定的物质,这种现象就是氧化。环境污染会产生大量的自由基,有报道说吸一口烟就约有一亿个自由基,当人在吃药、喝酒、生气时身体内部也会产生自由基,大量的自由基是导致人体老化及患病的重要因素。所以,抗氧化成为养生的重要理念。以上理论观点已被医学界广泛认同,并称其为经典的“脂质氧化学说”。
所以,多余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也被称为血管中的“垃圾”。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通常被称为“好胆固醇”,在保护血管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能将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沉积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摄取并运送到体外,故又被称为保护血管的“清道夫”。即使是动脉血管已经形成粥样硬化,若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上升,也能够逐步予以消除;若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下降,则相当于保护血管的“清道夫”都下岗了,动脉血管也就失去了安全的保障,即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不超过正常范围,动脉粥样硬化也依旧会发生。
所以,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通常也被称为一个人的“长寿因子”。
人体内的胆固醇分为内源性胆固醇和外源性胆固醇。内源性胆固醇是人体自身合成的,通常占70%~80%;外源性胆固醇是从动物类食物中获得的,通常占20%~30%。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主要是内源性胆固醇,与遗传有较大的关系。令人遗憾的是,直至目前,世界上也还没有一种特效药能明显提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有人预测,一旦这种药问世,人类的寿命将会大幅度提升。
2006年,我因冠心病发作第一次住院时,验血测得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都在正常范围内,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较低,仅为0.8mmol/L,小于0.9mmol/L,再次验证了代谢综合征相关诊断标准的科学性。
从某种程度上讲,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越高越好,表示血液中的“清道夫”数量充足,所以通常“高血脂”的说法,其实是不够严谨的,而“血脂异常”或“血脂紊乱”的说法,才是比较科学的。
也因此可见,降血脂的说法也是不够严谨的,而改善血脂结构或调血脂的说法,才更为合理。
糖尿病患者也常发生血脂异常,在血糖控制不佳时更为明显,表现为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高血糖是非常重要的心血管系统危险因素之一,对冠心病患者预后具有显著的不良影响。所以我们想要管好血管,就也要管好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