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索适合自己的饮食结构

摸索适合自己的饮食结构

科学饮食原则适用于大多数人,针对自己的身体特性,我们应该做适当的调整,摸索出最适合自己的饮食结构,同时又尽可能不影响生活质量。

在饮食养生的科学方法中,最重要的是饮食结构问题。在弄清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明确,我们人类作为高级动物,既不属于虎、狮、豹一类的食肉类动物,也不属于牛、马、羊一类的食草类动物,而是与大猩猩、黑猩猩、狒狒、金丝猴等同一类的灵长目动物,都属于杂食类动物。

得出这样的结论是有其科学依据的,人类牙齿的形状和肠子的长度的进化结果,就是可靠的证据。

若从牙齿的形状来看,由于长期使用工具和武器,人类的四颗犬牙早已不如其他灵长目动物那样尖长锐利了,而与那些食肉动物撕咬猎物的无比锋利的尖长牙齿相比,也就更无法相提并论了。如果与食草类动物相比,人类则没有那么发达的用于咀嚼的臼齿,也就无法碾碎那些草本植物类的食物。

若从肠子的长度来看,人类肠子的长度是身长的5~8倍,其中一些西方人是5倍多,东方人则是8倍左右。

人类如果与食肉类动物相比,其肠子显然要长得多,老虎和狼等食肉动物,其肠子的长度大约只有身长的3倍多。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进化结果呢?这是因为肉类食物营养价值虽然很高,但在消化吸收过程中产生的毒素也很多,如果食肉动物的肠子过长,就无法将毒素及时排出,对身体就会造成很大的危害。一些西方人肠子比东方人要短一些,因此他们就更能吃肉和更好斗,可能也有这方面的原因。东方人的身体结构,看来是不适宜多吃肉的。

人类如果与食草类动物相比,则没有足够长的肠子,例如山羊的肠子为身长的22倍;也没有牛、羊、鹿和骆驼那样反刍的胃,因此也就无法从坚韧的草本植物叶子中充分消化吸收营养。

由此可见,千百万年的演变进化,使地球上的人类成为高级的杂食类动物。大自然赐给人类的食物,主要是一些容易消化吸收的草本植物的种子和根茎,木本植物的叶子、花、果实和种子,以及禾本植物的叶子和根茎,有时也会少量吃到一点儿营养价值更高的鱼和其他肉类,偶尔还会吃一点儿禽蛋、蜂蜜等食物。

早在2000年以前,《黄帝内经》就从人类漫长进化的结果出发,提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饮食养生理念及饮食结构,直到今天,对我们现代人的饮食养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营养学专家于康教授所主张的合理饮食结构为:一个人每天吃5~6两主食、1杯牛奶、1个鸡蛋、3两肉、1~2两豆制品、1斤蔬菜和水果以及半两植物油。

这是从中国的健康成年人的生理特性出发,考虑营养的合理需要,制定的科学的一般的饮食结构标准。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根据以上的饮食结构标准,还有很大的余地可供选择,例如吃什么主食,吃哪些蔬菜和水果,吃什么样的肉和豆制品等,都值得大家动脑筋,并从实际出发去选择。因为每一个人的体质特性都不相同,所选择的最终结果也应该是不同的。

如果我们能了解自己身体的体质及偏性,那么就可以有意识地选择和利用食物的偏性,借以纠正自己身体的偏性。例如阴虚火旺的人,去心火可吃莲子汤,去肺火可吃猪肝,去胃火可喝绿豆粥,去肝火可吃梨,去肾火可吃猪腰等。另外,红枣粳米粥、银耳红枣粥、百合莲子羹等,都有较好的滋阴作用。当然,举这些例子并不是为了讨论治病方法,而只是为了提供一些选择食物的思路而已。

中老年人和代谢能力下降的人,为了防治各种代谢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在选择确定饮食结构时,应该减少鸡蛋和肉类食品摄入量。我们应该懂得一个道理,年龄大了代谢能力就下降,运动消耗也会减少,饮食结构也应随之调整,许多富有营养的食物,在年轻时多吃一点对身体会有好处,而到了中老年时期吃多了就会是垃圾;我们还应该明白一个道理,人与人的差异是很大的,有些食物别人吃了对身体有好处,自己吃了可能就是毒药。

所以,在饮食问题上的最大智慧就是,能够了解和掌握自己的身体特性,并从自己的身体特性出发,确定科学的饮食结构,而不要人云亦云、随波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