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养生乃正宗养生之道

以德养生乃正宗养生之道

明代名医张景岳说:“欲寿,唯其乐;欲乐,莫过于善。”唐代药圣孙思邈说:“德行不高,纵服玉液金丹亦未能延寿。”

20世纪末,世界卫生组织为健康的新定义增加了道德健康的内容,并认为道德健康的内涵是:不能损害他人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能够按照社会公认的道德行为规范准则,约束自己及支配自己的思维和行为,具有辨别真伪、善恶、荣辱的是非观念的能力。

从以往世界卫生组织下的定义及新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健康包括了生理、心理、社会适应性和道德四个方面的内容。

其实,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医学家很早就认识到,健康长寿与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分不开的。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在论语中提出了“仁者寿”的著名论断。明代名医张景岳也指出:“欲寿,唯其乐;欲乐,莫过于善。”唐代药圣孙思邈说:“德行不高,纵服玉液金丹亦未能延寿。”历届朝代的养生高人也都毫无例外地认为:“大德必得其寿。”以上这些古人所说的“仁”“善”“德”等,皆属于高尚的道德情操范畴。

高尚的道德情操,通常是指人们通过自身良好的修养,对某一事物做出的有意义、有品德的认识及行为。它既是心理健康的基础,也是心理健康的目标。

高尚的道德情操所涉及的范畴非常广泛,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社会里是有所不同的,对不同行业和不同年龄的人的要求也是有所不同的。例如现代社会要求革命军人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就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要求少年儿童为了长大后报效祖国,就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等。

我们国家几千年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佛、道、儒家文化以及中医养生思想有一个共同的交集,那就是:不论是什么时代和社会,也不论什么行业和年龄,培养高尚道德情操的最重要的内容,都应该包括以下“三心”:

一是要树立感恩之心。

所谓感恩之心,即对别人所给予的帮助表示感激之心。

其实一些家中豢养的小动物以及很多野生动物,也都不乏感恩之心,例如当给小狗喂一点儿肉骨头时,小狗就会拼命地摇尾巴以示感谢。而人是具有高级思维的生命个体,能够进行理性的思考,就更应该树立“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感恩之心。

心理学认为,人的幸福感就来自于知足、感激和珍惜。所以,感恩既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一种生存智慧。不懂得感恩的人,就不懂得做人的最基本的道理,也不会获得真正的幸福。

白求恩给我的父亲留下了许许多多难以泯灭的深刻印象,其中之一就是他的幸福观。我的父亲在回忆录中说:“白求恩的幸福观很实在、很简单也很崇高,他认为上前线每救活一个伤员就是幸福,与八路军战士一起照相就是幸福,睡在老百姓家里热炕头上就是幸福,受到抗战军民欢迎就是幸福,能见到毛主席就是幸福,提出建议受到领导和同志们重视就是幸福,所做的科学发明能够推广就是幸福,哪怕是穿草鞋过艰苦生活也感到很幸福,即便在临终时还表示,来到中国感到很幸福,唯一的希望就是能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更多的贡献。正如毛主席所说的,白求恩不愧是一个高尚的人,是一个纯粹的人。”

佛法中倡导做人的最基本的道理就是,做人须报四重恩:其一,感念佛陀摄受以正法之恩;其二,感念父母生养抚育之恩;其三,感念师长启开懵懂,导入真理之恩;其四,感念施主供养滋润色身之恩。这实际就是倡导人们对生命来源的一种尊崇。

处在人欲横流的凡尘,每一个人为了防止私欲的膨胀,都应学会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社会、感恩众生。如果一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中,总考虑自己的利益,算计太多,一味索取,斤斤计较,心灵的空间就势必会被过多的烦恼所侵占,快乐的心情和幸福的感觉就一定会离你远去。

二是要培养宽容之心。

所谓宽容之心,即允许别人的自由判断或行动,而不去计较和追究的宽大包容之心。

马克·吐温说:“紫罗兰把它的香气留在那踩扁了它的脚踝上,这就是宽容。”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说:“宽容是一把健康的钥匙,人要开拓健康之坦途,首先要学会宽容。”要学会并做到宽容大气量,遇事就应善于换位思考,多为他人考虑,而不是仅为自己着想;要多看到别人的好处和难处,而不应苛刻地要求别人。即使偶尔碰到别人不讲道理,只要不是什么原则问题,都没有必要去计较和追究,哪怕是你受到了伤害,只要不是战场上的敌人,也都没有必要去以牙还牙,冤冤相报。

雨果曾说:“最高贵的报复是宽容。”往往人们大气量的宽容才更有魅力,也才更能够教育和折服人。

那些不懂得宽容只知道苛求别人的人,很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其心理时常会处于生气、发怒和紧张状态,从而会引发交感神经长时间过度兴奋,身体就会释放过量肾上腺素,就有可能造成血管收缩或痉挛,导致心理和生理状态都进入恶性循环,从而增大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和其他疾病的风险。

古人认为:与世相处和与人相处,还是“难得糊涂”一点儿好,因为所谓的聪明者,往往在生活和工作中想法会过多,对别人的期望值也会过高,就势必常有不尽如人意之事,总不如意就会肝郁气滞,从而引发情志方面的疾病。

所以,对别人不宽容的人,最终会给自己带来莫大的痛苦。

三是要保持善良之心。

所谓善良之心,即对人纯朴、真诚,没有恶意,更多地考虑他人,而不是考虑自己。佛教中常讲的“普渡众生”的意思,即是劝导人们从善和向善。佛教认为善待家人、善待朋友、善待同事、善待一切有缘之人,就是善待自己,因为善待别人的人心中才会始终保持一份宁静和谐,是心理养生的最佳形式和最高境界。正因如此,古今中外的许多养生高人和养生学家,都把乐善好施视作养生的灵魂。

自古至今,人们常把具有以上“三心”的人称为品德高尚的好人。我国泰斗级的国学大师季羡林为好人下的定义是:“考虑别人比考虑自己多的人就是好人。”

可见,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好人的最重要的标志,就是更多地为他人着想。

“好人会有好报”,从来都是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心声,也是全世界所有善良人的一致心愿。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并不相信这会是真的,而只是把它当做一种说教之词和礼貌用语,或是把它当做安慰别人及慰藉自己的一种托词而已。

那么,真的“好人会有好报”吗?

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证明了我国古代贤人的论断是客观存在的真理。“好人会有好报”不仅是人们的一种良好的主观愿望,而且也是一种必然的客观规律。

美国的史蒂芬·波斯特教授等人从现代医学科学的角度出发,对人的“付出”与“回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长期的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付出与回报之间存在着神奇的能量转换秘密,即一个人在付出的同时,回报的能量会通过各种形式向此人返还,只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自己浑然不知。”他们经过长期追踪发现,那些对人友善、乐于助人的人,会提升自己的心理状态和身体的免疫力,哪怕是对人付出一个微笑或传递一个幽默表情,其唾液中的免疫球蛋白浓度也会有所增加。可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良好的习惯和风尚,对身心健康一定会产生良好的深远的影响。

心理学家还认为,一个人若有善良之心并多做善事,能够使他人受益或摆脱困境,那么他自己心中必然会充满欣慰之感;一个人若坚信自己活在世上对他人有益,甚至是他人的生活支柱,那么自己心中就会充满巨大的精神动力。而这种欣慰之感和精神动力,都是养生必需的营养素和防治疾病的良药。

美国耶鲁大学病理学家曾对7000多人进行跟踪调查,得到的结果是:凡善良的人其死亡率明显偏低。

从以上可见,“以德养性、以德养身”的养生之道,实乃正宗的科学的养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