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按摩,让我的心脏更舒服

每天按摩,让我的心脏更舒服

按摩的作用和效果到底有多大我不知道,但我在心绞痛发作的那段时间,每天按摩,的确感到心脏会舒服一些。

按摩心包经。

手阙阴心包经,简称心包经,是人体12经脉之一,与心脏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医认为经常按摩心包经上的穴位,对心脏既有养护的作用,也有促进其生理功能的作用。有的中医认为,经常按摩心包经,有助于为心脏补足气血,能够预防心肌梗死。

身体两侧都有心包经,是对称的,每侧的心包经上各有9个穴位,以左侧身体为例,自上而下的名称及位置依次为:

通常按摩身体左侧的心包经,其效果会更好一些,因为它距离心脏更近一些。按摩心包经的目的,就是为了打通心包经的整个脉络,促使血液循环通畅,不断为心脏补足气血,维持其正常运转。按摩应自上而下,可用大拇指按压,也可用食指弯曲后的关节突出部位顶压,力度以有点儿酸胀麻痛的感觉为宜,每个穴位2~3分钟即可,位置不必非常准确,但要“离穴不离经”。

2007年的冬天至2008年春天,在心绞痛最严重的一段时间,我每天都按以上方法按摩心包经的各穴位2~3次,按摩之后总觉得心脏会舒服一些。近几年,虽然我已不再担心会发生心肌梗死了,我也不再每天都按摩心包经了,但其中的一些重要穴位,例如内关穴、劳宫穴、郄门穴等穴位还是坚持经常按摩的,我相信总归是有好处的。

中医在实践中发现,冠心病患者的心包经或左手臂上,常会发生血液淤堵现象,按照“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的原理,淤堵之处就会出现痛点,按摩时就需要用更多的时间用力按揉,以将痛点血淤尽力揉散化开,使整条经络血脉畅通无阻,从而使心脏获得源源不断的气血供应。

我左手掌的下半部也莫明其妙地痛了好几年,我就经常用力按揉,一段时间后痛感果然基本消失了。

按摩膻中穴、心俞穴。

除了心包经上的穴位外,胸口的“膻中穴”和后背的“心俞穴”也是我经常按摩的穴位。

膻中穴,在两个乳头连线的中点,系任脉上的穴位,由于距离心脏较近,又是心包经的募穴,即五脏六腑的气都是通过此穴灌注于胸腹的穴位,具有气的运转中枢的重要作用,经常用手的中指尖部敲打膻中穴,可以给心脏补充气血。我经常敲打膻中穴,并已养成了没事就敲打的习惯,尤其是劳累了,敲打几分钟总会有宁心静气、疲劳散去的感觉。

敲打膻中穴可以“平心静气”

心俞穴,有2个穴位,在背部第五胸椎棘突下水平线与后正中线相交点各向左、右两横指处,属足太阳膀胱经,针灸或按摩这个穴位可缓解心痛、心悸、心烦和失眠等症状。前不久区政府在离我家不远的地方修建了露天健身场地,其中有一个带突刺的滑轮,是专门按摩背部肌肉和穴位的,我经常去那里按摩一会儿,我想这是按摩足太阳膀胱经的好方法,与时下流行的“撞树法”可能有同功之效。

可以用“以背敲树”等方法按摩心俞穴,缓解心痛、失眠等症

按摩两大补穴。

很多中医认为,人体有两个大补穴,即足三里和太溪穴,都是滋养和保健全身的重要穴位,足三里具有补后天不足的作用,太溪穴具有补先天不足的作用。足三里,在膝盖外窝中心点向下四横指处;太溪穴,在踝关节内侧骨头最高点向后平移至洼陷处。经常按摩或用艾灸刺激这两个穴位,会有很好的强身健体和防治疾病的效果,对改善心脑血管病患者的体质,加强身体自我修复功能,提高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效果,也具有较好的辅助作用。

足三里穴和太溪穴是人体“两大补穴”,常按胜过吃补药

由于我经常按摩,我的两个食指第二关节处都生出了厚厚的茧子,别人给我开玩笑说,你的手看上去像足疗按摩师的手。除了用手直接按摩外,我发现用裁纸刀的把按摩感觉很好,但一定要注意防止割破手指。后来我女儿专门从网上为我购买了穴位按摩的专用点穴棒和刮痧的砭石,我按摩起来就更得心应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