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自己的“心”来一次体检
给自己的“心”来一次体检
大家都会记着给心脏做各种仪器检查,却常常忽略给“心”来一次自我体检,这里所说的“心”即指心理。几份简单的标准,对照一下,如果心理压力已经很大,是时候放松自己了。
通过心理养生可以不断促进心理平衡,从而使人实现心理健康,而心理健康反过来又可以维持心理平衡。可见,在心理养生过程中,心理平衡是心理健康的一种标志性状态,而心理健康才是心理养生的重要目标。
所谓心理健康,是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和人格等方面的完整与和谐。
那么,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哪些内容呢?
从理论上讲,心理健康的客观标准是存在的,但由于影响心理状态的因素极其庞杂和众多,因此在实际中就很难用具体的量化指标来表示,只能用抽象的语言文字来说明了。
世界卫生组织和学者们就提出了一些心理健康的参考标准。有些心理学家也提出了一些更详细的参考标准,都可作为我们自我体检的参考。
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心理健康7项标准:
1.智能良好。
2.善于协调控制情绪。
3.具有较强的意志和品质。
4.人际关系和谐。
5.能动适应并改善现实环境。
6.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
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应该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7项标准,提出了心理健康基本要求,既高度概括,也通俗易懂。但是,与一些心理学家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相比,这7项标准在完整性方面似乎还有点欠缺。
心理学家提出的心理健康10条标准:
1.有充分的安全感。
2.能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估价。
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4.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
9.在不违背社会规范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作恰当的满足。
10.在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较好地发挥个人特长。
上述10条标准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的,在国际上被公认为是经典的心理健康标准,与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7项标准相比,其内容更加全面,更符合心理学专业的要求,也更能反映现代社会的特点。
心理学测试不良情绪等级的参考标准。
无论是世界卫生组织还是心理学家制定的心理健康的标准,都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指标,因此在具体的实用性方面,就会受到一些限制,例如怎样利用心理健康的标准检查诊断疾病,如何利用心理健康的标准预防治疗疾病等,面对类似这样的一些实际问题,这些标准就显得有些无能为力了。
为此,在实际中可用不同等级的不良情绪所相应的表现,作为检测应试者不良情绪有害程度的测试标准。例如下面一组不同等级的7种表现,就是心理学专家设计的测试题。
1.不高兴。
2.出现烦躁不安。
3.发生轻度争吵。
4.中度争吵,声音提高。
5.大声争吵,紧握拳头。
6.极度愤怒,跺脚或拍桌子。
7.狂怒,乱扔东西。
心理学家认为,以上7个等级中的3级及以上的等级,都属于对心理和生理有危害的不良情绪,等级越高其危害越大。每个人都应通过加强心理养生和自我修养,尽量避免或减少类似现象的发生。若一旦发生这些现象,就应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将不良情绪予以排除,以使其对心理和生理的危害减少到最低程度。
高血压等代谢综合征和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要特别注意避免这些不良情绪的影响,因为严重的不良情绪会使身体分泌大量的肾上腺素,常会引发心脑血管收缩或痉挛,从而导致心脑血管血流受阻,心肌或大脑就会缺血缺氧,严重时就会引发心肌梗死或脑出血等心脑血管事件。
吵架会吵死人,绝不是危言耸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