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我这样才能把病走掉
像我这样才能把病走掉
有人说,我也经常散步啊,怎么就没效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者随便走几步敷衍了事,忙起来能连续一周不动双腿,自然不会有好的效果。
自2008年3月起,我雷打不动地坚持每天散步,如果一年有365天的话,那么我至少走了360天。下大雨大雪时,我就选择大型超市、地铁站等宽敞的室内散步。有的超市的营业员起初看我不停地走,就问我想买什么商品,我说是为避雨散步,她们表示了理解。说来也有趣,有几次营业员见到我竟问:“外面又下雨了吗?”
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若想通过散步运动获得较好的防病治病的养生效果,就必须讲求散步运动的质量。我为自己量身定制了散步运动的质量标准,主要有以下3条:
第1条:每天散步运动不少于1小时;
第2条:每次散步运动以快步走为主;
第3条:每年散步运动不少于360天。
为什么每天散步运动不少于1小时?
因为散步运动是有氧运动,是一种比较温和的运动,所以绝大多数人都可以较长时间地持续进行,而只有持续进行较长时间,散步运动才能获得所期望的养生效果。
根据运动医学研究分析,通常散步运动开始后,主要是消耗全身肌肉中储存的葡萄糖;待30~40分钟后葡萄糖充分燃烧,持续运动促使全身血液循环加快,体内脂肪会以游离脂肪酸的形式进入血液,肺部吸入的大量氧气也会进入血液,红细胞携带氧气随血液流动,将氧气输送至肢体肌肉和各器官,促使体内脂肪开始燃烧,脂肪经过代谢转化成源源不断的新能量;散步运动持续60分钟后,身体内的脂肪分解酶就被全面激活,并能持续活跃大约12小时,可以使体内脂肪不断氧化燃烧,从而帮助清理血液和血管中多余的脂肪垃圾。
2009年,中央电视台报道的“暴走妈妈”陈玉蓉,为了挽救儿子的性命,决定为儿子捐献部分肝脏,但她患有重度脂肪肝,不符合手术要求。为了治愈脂肪肝,在医生建议下她开始行走,每天早晚各走一次,每次1小时快步走五公里,坚持7个月后脂肪肝痊愈,体重下降8公斤,终于实现肝移植手术,成功挽救了儿子的生命。为此,她被评为当年十大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陈玉蓉的动人事迹,一方面验证了散步运动的神奇效果,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坚持散步运动的质量标准,是获得养生保健良好效果的重要保证。
当然,对防治代谢综合征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养生保健者来说,我认为只要身体条件允许,不论工作有多忙,每天抽出1小时,常年坚持散步运动,不但是能够做到的,也一定会有明显成效的。
为什么每次散步运动要以快步走为主?
所谓快步走,应该是一个中等强度的运动。因为每个人年龄、性别、身高及身体状况不同,所以散步运动不能对所有人提出统一的速度要求,比如说都按每小时五公里的速度行走,这显然是不合理的。我认为只要感到行走速度,比自己平时的行走速度快,比自己最快的行走速度慢,就可称其为快步走了。
如果行走速度很慢,就不能达到预期的养生效果;如果行走速度过快,就难以持续较长的时间。所以,快步走是每一个人自己把握的、相对的中等强度的运动。
由于运动时的心率,即每分钟的心跳次数,可以反映运动的强度,因此有些养生专家提出,以测量控制心率的方法,来把握散步运动的合理强度。例如老年人和慢性疾病患者散步运动时,最高心率应为170减去年龄,比如年龄为50岁,即为170-50=120次/分。
还有的专家提出,运动时心率应控制在极限心跳次数的60%~80%,极限心跳次数等于220减去年龄。比如年龄为60岁,极限心跳次数为220-60=160;再用160乘以60%~80%,就能得出运动时心率应为96~128次/分。
以上这些方法,在实际中虽然并不容易掌握,但我们从中可以领会到,专家们所倡导的运动强度,皆为能适宜每个人个体情况的中等运动强度。
作为中等运动强度的快步走,一方面能够获得较好的养生效果,例如可以有效加大心率,加快血液循环,消耗体内多余脂肪,锻炼心脏肌肉,改善和提高心肺功能,增加“快乐因子”内啡肽的分泌,保持轻松的精神状态等;另一方面还可以避免那些高强度运动可能带来的风险。
所以,根据以上分析,我每次散步运动都以快步走为主,并把它作为散步运动的一个重要质量标准。
为什么每年散步运动不少于360天?
一年只有365天,每年散步运动不少于360天,其实就是要求除极特殊情况外,每天都要进行散步运动。制定这样的质量标准是不是太苛刻了?绝不是!这恰恰是散步运动不断取得防病治病实际效果的重要保证。
对于防治慢性代谢疾病的人来说,每天散步运动所能获得的实际效果,其实都是微乎其微的,而且效果是不能累加的,即如果不坚持运动,前面已取得的成效也会丧失殆尽。例如脂肪分解酶被激活后只能保持活跃12小时,因此要想始终保持较高的代谢水平,就必须每天坚持散步运动。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很多人对这句民间谚语都有切身的体会。其实这句话前半句并不确切,因为许多慢性疾病都源于长期的不良生活方式,“病来”过程并非“如山倒”,而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只是我们一直被蒙在鼓里而不知晓,一旦疾病发展到由量变到质变,某一天突然发作,我们才会感到“病来如山倒”的恐怖与绝望。而这句话的后半句却比较贴切,既说明了慢性疾病康复过程十分缓慢的客观事实,又反映了患者渴望早日恢复健康的急切心态。
既然我们过去被自己的无知长期蒙蔽和欺骗,容忍了疾病的慢慢侵蚀,并已经或即将付出惨痛的代价,那我们现在已经觉醒,为什么就不能与疾病进行一场顽强的持久战,把失去的健康再一点儿一点儿地夺回来呢?
我们只有摒弃“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做法,把每天的散步运动作为自然的生活方式,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坚持,才能做到滴水穿石,一步一个脚印地夺取战胜疾病的最终胜利。
我散步6年来,除了极特殊情况,比如其他运动的量较大以外,每天都雷打不动地严格执行散步运动的质量标准,即便是下雨、下雪也打伞坚持,当风大伞撑不住时,就到大型超市或商场里走。有一段时间,我还曾忍受着痛风引起的脚趾疼痛坚持走。
现在,我已把散步运动作为每天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把第1条标准:每天散步运动不少于1小时,称为运动量标准;把第2条标准:每次散步运动以快步走为主,称为运动强度标准;把第3条标准:每年散步运动不少于360次,称为生活方式标准。
需要指出的是,我为自己量身定制的散步运动质量标准,主要是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重点是围绕如何有效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以及治疗冠心病这一核心问题而制定的,因此并不一定适合所有人。尤其是要注意,这种运动的强度不适宜心肌梗死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型等病情严重的患者。
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标准,例如健康的年轻人,可以用竞走式的方法走,防病健身效果可能会更佳;体力较差的中老年人,速度可以放慢一些,走的时间稍长一些,也同样能取得较好的防病健身效果;身材较瘦弱的人,可以走得慢一些,时间短一些,避免过大的消耗,每周走4~5次即可;病情较重的人,一定要走得慢一些,时间要短一些,而后再视情况增减运动量等。
总之,要想通过散步运动获得养生保健的良好效果,关键是要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并能经得起理论的推敲和实践的检验,最重要的还是要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