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能量促进心理平衡
正能量促进心理平衡
充满正能量的心态,是心理养生的关键,也是心理平衡的动力,生理健康的保障。
我认识一位养友,今年67岁,是某厂退休工人,现每月仅能领取2500多元社会养老金,但他感到很知足。他对我说:8年前做了结肠癌手术,住院费用总计13万多元,自己仅掏了1万多元,其余全由医疗保险支付。手术做得也很成功,这么多年下来一直很健康。特别令他感动的是,手术前一天晚上他带了几千元的红包到医生家,医生为了拒绝他的“好意”就对他说:“如果你执意要送,那么我明天就不给你做手术啦,换其他人吧!”他说:“我遇到了好医生,世上还是好人多啊!现在很多同志退休后,常聚在一起议论是非、发发牢骚,其实这对身体没什么好处,不如像我一样学点儿养生,做点儿小生意来得更加实惠,现在每年养老金还能涨一点儿,说明国家政策越来越好,应该感恩社会。”
我认为,像他这种充满正能量的心态,正是心理养生的关键所在。
有的医学专家认为,所有的其他养生保健作用相加,也比不上心理养生的作用大。现代医学普遍认为,科学的心理养生,不仅能使人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而且也能在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对促进和保障人的身心全面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是促进心理平衡。
心理平衡是中国特有的专用名词,据有关专家分析,它源于道家的阴阳学说,该学说认为,身体需要平衡,心理同样也需要平衡。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健康四大基石为: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这都充分地说明,心理平衡是人的健康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心理平衡,是指人们用一些恰当的方法,来调节对事物的看法及对个人得失的认识。可见,心理平衡既是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也是正常的心理调节过程。
其实每个人一生中都会有许多的不如意,都可能导致心理的不平衡,例如就常有人对我说:“像你这样的能力、努力和成绩,得到如此的待遇,实在有些不公。”甚至退休多年后,还能听到类似的话,他们说的好像是现实,但有时自己也在想,比上虽不足比下总有余么,世上哪有那么多的公平啊?比这不公平的事不是还有很多吗?只要自己能够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行了,能够对得起那么多群众的评价就行了,于是我心里就会平衡许多。实际上最好的心理平衡办法,就是过好每一天,不去想这样的事。
只有在心理平衡的状态下,才有助于实现生理平衡,而只有实现心理和生理的共同平衡,人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和各脏器的功能才能发挥最大潜能,从而有效防治各种疾病,维护身心的全面健康。从这个意义上讲,心理平衡就是健康的牛鼻子,抓住了心理平衡,就等于抓住了养生的主动权。
二是有利于预防各种疾病。
现代医学发现,人类绝大多数的疾病的引发,包括心理疾病和生理疾病,都与不良情绪有密切关系。不良情绪系心理活动,其种类有很多,例如生气、愤怒、紧张、焦虑、恐惧、委屈、急躁、忧郁、悲伤等,都属于负面的不良情绪,如果不能进行有效调节,改善心理活动状况,及时排除不良情绪,就会对人的精神乃至身体产生一种压抑的作用,从而破坏心理平衡,进而影响生理平衡,就可能引发各种疾病,包括心理疾病和生理疾病。
例如,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现实中约有一半的冠心病是由不良情绪引发的。尤其是长时间的严重悲伤、抑郁等不良情绪,最易引发冠心病。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在各种不良情绪造成的精神压力下,人体内会分泌更多的压力荷尔蒙,也称毒性荷尔蒙,会对人体带来许多不利影响。例如分泌过多的肾上腺素,就会使血压和心跳急剧上升,并刺激血管收缩或痉挛,从而导致冠状动脉更为狭窄,并使血小板变得更加黏稠,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也会提升;再例如在精神压力过大时,人体内会提升一种能够使人情绪激奋的蛋白质的含量,导致冠状动脉血管壁增厚,从而引发冠心病。
《黄帝内经》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当然《黄帝内经》也有“悲伤心”的说法。
传统中医认为,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其发生及变化皆可成为精神方面疾病的致病因素,不同情志的变化也会对人体内脏产生不同的影响,有可能造成内脏气机升降的失调,导致气血功能的紊乱,而最易受到伤害的内脏则是心、肝、脾。
因此,有的医学专家指出:预防冠心病最有效的方法是学习和实践心理养生。通过心理养生,能够排除各种不良情绪,维持心理平衡,从而促进生理平衡,不仅有利于预防冠心病,也有利于预防各种疾病。
三是有助于治疗各类疾病。
“心病还须心来治”,心理养生有助于对心理疾病的治疗,这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但是,心理养生是否同样有助于对生理疾病的治疗呢?马克思的一句至理名言就是这个问题的答案:“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这就充分说明,治疗任何疾病,包括心理疾病和生理疾病,都离不开心理养生,因为心理养生是美好心情的不竭源泉,是治病良药的制造工厂。
那么,在治疗各种疾病中,心理状态的影响作用到底有多大呢?
国外一位医学专家花了5年时间,观察、研究了数百位癌症患者的治疗过程,他发现了一个非常明显的规律,即患者的心理状态与疾病治疗的结果有高度的相关性,在确诊癌症疾病后,凡是精神崩溃的患者,其病情都会迅速恶化,并有很多人加速了死亡的到来;凡是头脑冷静,认真对待,即在战略上藐视疾病和在战术上重视治疗,积极配合医疗的患者,其病情都会相对稳定,并有很多人病情会逐步好转,有不少人甚至还能够痊愈。可见,从某种意义上说,癌症患者的心理状态如何,决定了疾病治疗的最终结果。
在治疗癌症疾病中,心理状态有如此巨大的影响,那么,在治疗其他所有疾病中,心理状态的影响作用也同样都是非常巨大的。这是因为,人如果心理状态不好,就等于缺少了精神支柱,思想防线就会垮掉,整个身体的机能就会受到全面压抑,就是用再好的药,也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就很难获得治疗疾病的预期效果。
相反,如果人具有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坚固的思想防线,就为充分发挥整个身体机能的最大潜能奠定了可靠的基础,哪怕是再严重的疾病,都有可能抗得住,再配合药物和养生保健等方法,最终就能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所以,治疗各种疾病都有一种共同的药,也是最有效的药,那就是良好的心态,即战胜疾病的坚定信念、积极的生活态度、饱满的乐观情绪以及对疾病治疗的正确认识。
心脑血管疾病和各种代谢疾病都属于慢性疾病,其形成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因此治疗的过程也是一个相当困难复杂的过程,除了依靠医生的药物、手术等治疗以外,依靠自己实施心理养生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很多人生病后,第一个疑问就是“为什么是我生病”,其实,更应该问的是“我为什么会生病”,“我怎么做才能有效防治疾病”。对待疾病,我们要有“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要树立与它长期斗争的必胜信念,要始终相信先进的医疗技术,相信科学的养生方法,相信身体的自我修复功能。这不仅是一个心理养生的问题,也是一个养生方法的问题,解决好了这些问题,就能放下思想包袱轻装前进,就能创造出更多美好的心情,必然有助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和各种代谢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