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咳嗽,心绞痛发作时的救命绝招
主动咳嗽,心绞痛发作时的救命绝招
我曾发生了几次严重的心绞痛,都是在凌晨睡眠时间,当时自己在床上根本就不能动弹,浑身大汗淋漓,大脑产生空灵苍白恐惧无奈的意识和感觉。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及其家人,都应熟悉病症急性发作时的急救治疗方法。急救过程中,主要是针对心绞痛急性发作或严重发作,此时就不必在乎是中医还是西医了,凡是有效果的措施都应积极采用。
必知的急救办法。
首先,服用急救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应在身上常备急救药。冠心病患者在心绞痛急性发作时,应立即坐下或躺平,迅速在舌下含服速效救心丸或麝香保心丸或硝酸甘油等药。患者须根据医嘱或药品说明书,决定用药量和服药次数。所以,功课在于平时,平时多学习,遇事不慌张。
其次,如果条件允许,冠心病患者家人或救护者可帮助患者按摩心包经上的穴位。急救时重点按摩内关穴和郄门穴。2007年和2008年冬天,我曾发生了几次严重的心绞痛,都是在凌晨睡眠时间,当时自己在床上根本就不能动弹,浑身大汗淋漓,大脑产生空灵苍白恐惧无奈的意识和感觉。我爱人曾学习过中医学基础知识,对穴位按摩略通一二,她赶紧帮我先服下强效救心丸,然后再用力按摩内关穴和郄门穴,我再尽力做一些主动咳嗽,通常几分钟最长不超过10分钟,心绞痛就会明显缓解。
心包经上穴位不多,但宝贝不少,常按能保护心血管、改善睡眠。紧急关头还能救命
当发生较严重的心绞痛时,立即采取上述服药、穴位按摩和主动咳嗽等措施救护,若长达15分钟仍未能得到缓解,有专家建议,就要警惕有发生心肌梗死的危险,此时应嚼服阿司匹林药片,以降低血栓形成的可能性,家中备有氧气的患者应立即吸氧,同时尽快拨打120急救电话。
需注意的是,一定要将患者送往就近有导管室的医院,以便在必要时进行冠脉造影检查并安装支架,这样可以迅速疏通已堵塞的冠状动脉血管,防止心肌大面积地坏死。还有的专家认为,自心绞痛发作算起,如果血栓堵塞血管超过3个小时,医院注射的溶栓药的作用就要大打折扣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时间就是生命。
一旦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生脑出血或脑梗死情况时,家人或救护者就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求救,在救护车到来之前,应帮助患者就地平躺在通风的阴凉处,不要垫枕头,可将叠好的毛巾垫在患者背部,使其下颌上扬,保证呼吸通畅。要注意此时不能让患者站立,以防大脑供血减少。如能检查判断患者哪一侧肢体出现偏瘫,则需将其朝上,并安静地等待专业人员的救护。
小小咳嗽能救命。
千万不要小看主动咳嗽,它很可能是一个救命的绝招。记得在2007年冬天,我经常发作心绞痛,为了预防心肌梗死,就挂了一位专家门诊号,这位老医生听了我的病情介绍后,为我进行了详细检查并开了药,还建议我住院检查,最后他认真地对我说:“以后再发生心绞痛时,除了服药之外,也可用咳嗽的方法来缓解症状。”我当时听了他的话后着实有些不解,甚至觉得十分可笑,老专家竟用如此雕虫小技来治病,是不是有点儿江郎才尽了。
但实践证明,我的想法错了,因为每次再发生心绞痛时,我都尽力咳嗽,如果是轻微的心绞痛,主动咳嗽就能很快缓解;而严重的心绞痛,主动咳嗽再加上服药和穴位按摩也能顺利缓解,看来主动咳嗽并非雕虫小技,真的是救命绝招。
后来,我在《银潮》杂志上看到了祝敏薇撰写的题目为《了解掌握和应对咳嗽》的文章,其中报道了采访著名呼吸科专家吴剑卿教授的详细情况。吴教授认为,主动咳嗽对机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能迅速改善心脑供血状况。当冠心病患者发生较严重的心绞痛时,血液循环发生停滞,猛烈咳嗽可以增加胸廓内部的压力,对缺血的心脏能起到直接按摩作用,从而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迅速改善心肌缺血状况,使心绞痛得到缓解;当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病时,猛烈咳嗽可以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将氧气输送到大脑,有助于患者保持清醒意识,防止意识丧失,从而赢得专业救护的宝贵时间。
二是能迅速除颤,有助于预防猝死。统计结果表明,80%的心脏骤停都是由心室颤动导致的,而除颤越早人被救活的可能性就越大。一旦发生心室颤动时,患者本人可以用拳头捶击胸口或用力咳嗽来除颤,从而恢复正常的心律跳动,专业术语称为除颤复律。有研究认为,猛烈地咳嗽大约能产生75焦耳的动能,随即可转化为生物电流,能够给心脏一次电击除颤复苏的机会,坚持适当的主动咳嗽,可以赢得专业救护的宝贵时间。
三是能提升血压预防昏厥。通常大部分老年人都患有长期的高血压,会使位于颈动脉处的压力感受器受到损害,在心血管和顺应性较差的情况下,就容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有可能引发直立性昏厥和跌倒。而此时主动咳嗽就能够挤压促进肺循环,致使血液加快流进心脏,心脏受到咳嗽震动会加快收缩,从而使血压升高,就能有效预防昏厥和跌倒。
另外,吴剑卿教授还认为,主动咳嗽能够提高心率,维持心脏正常的生理功能;在手术之后,主动咳嗽能够及时排除痰液,有预防肺部感染等重要作用。
由此可见,我们可不能忽视这小小的咳嗽,其中确实有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