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经历的7种心脏检查

我所经历的7种心脏检查

2006年10月我因严重心绞痛第1次住院,至2008年2月我第4次住院确诊为冠心病,经历西医诊断冠心病常用的7种检查方法。

一是心电图。

心电图对各种心律失常和传导阻滞的诊断具有较好的效果,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绞痛和心肌缺血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检查和诊断比较实用可靠。

但在多数情况下,单单心电图检查并不能对心脏功能做出全面准确的诊断,尤其是对心肌损伤和心血管堵塞程度等,很难取得较准确的直接判断。

我住院期间,先后做过十几次心电图检查,其中有2次还是在心绞痛发作时进行的,但均未能获得预期的检查效果,只有两次显示出心肌缺血的征兆,但说明不了什么问题。

实践告诉我们,若在体检时心电图检查结果正常,则只能做个参考而已,不要因此而沾沾自喜,也不要认为自己的心脏肯定没问题,因为这有可能是一种假象。如果心电图有问题,那就千万不能大意,一定要请医生分析判断。

我的体会是,自己的感觉很重要。如果心电图正常,而自己一直感觉胸口发紧或者背部有异于平常的疼痛,一定要告诉医生。

二是24小时动态心电图。

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时,受检者胸部粘贴若干个电极片,每个电极片有导线与手掌大小的盒子相连接,盒子放置腰间,上有带子斜背在肩上,基本不会影响工作生活,24小时后由医生解除并作诊断。被查者须将24小时的情况,例如什么时间运动、吃饭、休息以及出现何种不适感觉等,详细记录在一张表格上,供医生作诊断时参考。

我做过3次该项检查,除了一次查出24小时早搏(期前收缩)4900多次,其余两次均未获得预期的检查结果,也就是说都无法获得心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检查结果。

三是多普勒彩超。

多普勒是奥地利物理学家和数学家,他的重大发现之一,即声源与接受体相对运动时,回声的频率会有所改变,被称为多普勒效应原理。利用该原理和超声波的物理特性对人体进行探测检查,就是超声波检查。

多普勒彩超的优势是,能够探测血液流动的相关信息,彩色图像也较为清晰,从而比普通超声波检查诊断更为准确。医生将探头在被查者胸前来回移转,可将心脏各部位的结构比较清晰地显示在屏幕上,对诊断心脏左、右心室功能以及早期心力衰竭,均有较好的检查效果。

我曾做过2次彩超检查,结论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轻度),三尖瓣少量反流,左室舒张功能减退。医生告诉我,这主要是老年性的功能退化现象。

可见,彩超对心脏大小、结构变化有较好的检查效果,但对冠状动脉硬化状况无法精确诊断。

四是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

许多冠心病患者,其冠状动脉已经明显“受伤”,但在身体没有负荷的情况下,并没有什么症状。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是让被查者戴着心电监护仪,先在跑步机上行走,再逐步加快速度变成跑步运动,记录此过程中的心电图变化情况,检查身体在运动负荷时有无心肌缺血的症状。

我曾在2007年5月做过一次平板运动试验,未发现明显的心肌缺血现象。平板运动试验对冠心病的诊断、病变程度判断有重要意义,但有一定假阳性及假阴性率,医生会结合患者性别、年龄、冠心病危险因素及其他合并症综合分析。

五是放射性核素显像。

放射性核素显像,是利用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对疾病进行检查诊断的方法。检查时受检者须口服牛奶和煎鸡蛋作为标记物,然后注射放射性药物,再进行平板运动试验,这样就可运用探测仪器,测得放射性药物在脏器中随时间变化的情况,而后通过计算机对放射性曲线进行分析,即可获得定量参数,据此就能对评估脏器功能作评估和诊断。但由于显像清晰度不高,检查诊断结果只能作为参考。

2007年我因频发心绞痛做过一次该项检查,结论是:冠心病可能性小。但是,这个检查结果让我空欢喜了一场。

六是双源CT。

CT是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的英文简称。

双源CT是以两个不同能量X射线和两个探测器对人体组织进行断层扫描,比普通CT对人体扫描速度和精度均提高一倍,受检者接受的X射线也大幅度减少。因其透视成像效果好,所以能对血管、肿瘤和骨骼等病变做出较为准确的检查诊断。我做过一次双源CT检查,结论是:左前降支中段约6mm冠状动脉紧贴于心脏表面。

医生说这是先天形成的,即有很小部分心脏肌肉如同桥梁一样横跨在血管之上,故称其为“肌桥”,虽对血流会产生影响,但还不至于引发严重的心绞痛。此次检查后,我仍不断出现心绞痛,为了查找到真凶,在医生的建议下我终于决定做冠脉造影检查。

七是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造影,简称冠脉造影,是目前唯一能直接观察冠状动脉血管及血流状况的检查诊断方法。

在进行冠脉造影检查时,医生将专用导管穿刺进入受检者大腿根部的股动脉或右手腕处的桡动脉,再慢慢推至心脏上端冠状动脉开口处,而后将造影剂从导管注入冠状动脉血管,此时开启X线摄像或摄片,便能在显示屏上清楚地看到冠脉主干及分支血流状况,即可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及堵塞状况做出准确的诊断,包括对硬化病变的血管位置、狭窄程度和范围大小等。

由于冠脉造影诊断的准确程度是其他任何方法所不能取代的,故在业界被誉为“金标准”。

冠脉造影还有一大优势,即检查、诊断与治疗一体化,在检查中可做诊断,在需要时即安装支架,从而完成手术治疗。

尽管冠脉造影是比较成熟的技术,但也有一些缺点,例如:要住院检查,费用比较高,属于微创手术,需要局部麻醉,有痛苦和风险,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在千分之一左右。

2008年2月,我做了第一次冠脉造影检查,当即确诊为:右冠状动脉开口处狭窄80%。至此,导致我心绞痛的“真凶”终于浮出了水面。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我经历了7种方法的检查,这一过程表明了一个事实: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冠心病患者来说,要确诊冠心病及其严重程度,除了冠脉造影以外,其他任何方法检查效果都不是最可靠的。

可能有些人心里会犯嘀咕,为什么不能只做冠状动脉造影这一项检查呢?是不是医院为了创收搞出来的噱头?其实并非如此。前面几种检查都对身体没有伤害,几乎没有任何风险,也能从某个侧面反映冠心病的情况,虽不能明确诊断,但也给今后的检查、治疗提供了必要的信息。当你真的了解了这些检查方法的作用后,心里就会少了被医生忽悠的担忧,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直接选择做冠状动脉造影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