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 材料拉伸时的力学性能
(1)材料的力学性能也称为机械性质,是指材料在外力作用下表现出的变形、破坏等方面的特性。
(2)常温静载试验:在室温下,以缓慢平稳的加载方式进行试验,是测定材料力学性能的基本试验。
(3)拉伸图或F-Δl曲线:表示拉力F和试样标距伸长量Δl的关系的曲线。
(4)应力-应变图或σ-ε曲线:以σ为纵坐标,ε为横坐标,所作的表示σ和ε的关系的图。该图可以消除试样尺寸的影响。
(5)低碳钢拉伸试验的四个阶段
1)弹性阶段:试样变形是完全弹性的,全部卸除载荷后,试样将恢复原长。低碳钢在此阶段内,其伸长量与载荷之间成正比,即服从胡克定律。胡克定律表达式为σ=Eε,其中E为与材料有关的比例常数,称为弹性模量。
2)屈服阶段:试样的伸长量急剧地增加,而载荷读数在很小范围内波动。
屈服:试样的载荷在很小的范围内波动,而其变形量却不断增大的现象。
屈服阶段出现的变形,是不可恢复的塑性变形。
滑移线:试样经过抛光,则在试样表面将可看到大约与轴线成45°方向的条纹,是由材料沿试样的最大切应力面发生滑移而引起的。
3)强化阶段:试样经过屈服阶段后,若要使其继续伸长,由于材料在塑性变形过程中不断发生强化,因而试样中的抗力不断增长。在强化阶段试样的变形主要是塑性变形,其变形量要远大于弹性变形。此阶段可以较明显地观察到整个试样横向尺寸的缩小。
若在强化阶段内停止加载,并逐渐卸除载荷,则载荷与试样的伸长量之间遵循直线关系。
卸载规律:卸载时载荷与伸长量之间遵循直线关系的规律。
在强化阶段中,试样变形包括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两部分,在卸载过程中,弹性变形逐渐消失,只留下塑性变形。
冷作硬化:对试样预先施加轴向拉力,使之达到强化阶段,然后卸载,则当再加载荷时,试样在线弹性范围内所能承受的最大载荷将增大,而试样所能经受的塑性变形量降低。
4)局部变形阶段:试样伸长到一定程度后,载荷读数反而逐渐降低。此时可以看到试样某一段内的横截面积显著地收缩,出现“缩颈”现象。在试样继续伸长的过程中,由于“缩颈”相应横截面面积急剧缩小,因此载荷读数反而降低,一直到试样被拉断。
(6)几个重要极限
1)比例极限:应力与应变成正比即符合胡克定律的最高限,以σp表示。
2)弹性极限:卸载后不发生塑性变形的极限,以σe表示。
3)屈服极限(屈服强度,下屈服强度):在屈服阶段内,不计初始瞬时效应时的最低应力,以σs表示。
4)强度极限(抗拉强度):强化阶段最高点,即试样中的名义应力最大值,以σb表示。
(7)几个概念
断后伸长率:代表试样拉断后的塑性变形程度,其值等于试样的工作段在拉断后标距的残余伸长(l1-l)与原始标距l之比的百分率,即δ=(l1-l)/l×100%。
断面收缩率:断裂后试样横截面面积的最大缩减量(A-A1)与原始横截面面积A之比的百分率,即ψ=(A-A1)/A×100%。
δ和ψ数值较高的材料,通常称为塑性材料;δ值很小的材料,通常称为脆性材料。
(8)其他金属材料在拉伸时的力学性能
对于其他金属材料σ-ε曲线并不都类似低碳钢具备四个阶段。
名义屈服极限或条件屈服极限:对于没有屈服阶段的塑性材料,对应塑性应变0.2%时的应力,并以σ0.2表示。
割线弹性模量:材料直到拉断时的变形都非常小,且没有屈服阶段、强化阶段和局部变形阶段,在工程计算中,通常取总应变为0.1%时σ-ε曲线的割线斜率来确定其弹性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