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岁,人生暴风骤雨的第二叛逆期
有位妈妈在论坛上发了一个帖子,倾诉了教育孩子的烦恼:
我是二孩开放政策的受益者,大宝已经8岁,上三年级了;二宝刚满1岁。长时间的全职妈妈生活,让我在充满各种滋味的家庭生活里筋疲力尽,而大宝的教育问题也常常让我束手无策。
前几天给老大买了一个计数器——利用串珠认识计数单位的学习工具。孩子学习完了以后对计数器的构造感到好奇,就把一边的木头杆拆了下来,结果珠子撒了一地。看到满地散落的珠子,我的坏情绪当即爆发,把孩子臭骂了一顿。
第二天,我只得又给孩子买了一个新的计数器,因为学校要用。可是没两天,孩子又把计数器大卸八块,而且把所有的珠子都扔掉了。这次我更生气了,忍不住打了孩子一顿。但孩子很不服气,还跟我犟嘴,大声抗议:“你凭什么打我?打人算什么本事!”
看了这位家长的诉苦,你是否深有同感?是否也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揪心?家长一腔愤怒,孩子也满肚子委屈,他们站在问题的两端,强硬地对峙着,却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其实,这位妈妈反映的问题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因为孩子正处于7~8岁的叛逆期,所以其行为是可以理解的。
7~8岁是孩子人生的第二叛逆期,也是孩子心理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孩子的独立意识显著增强,他们感觉自己长大了,是个准大人,也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并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不再用哭闹的方式解决问题,而是开始和大人顶嘴,开始用“不服从”来反抗大人。如果大人不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那么往往会无所适从。
作为妈妈,不应该唠叨孩子不听话,甚至责骂孩子,这样做只会让孩子更加逆反,最终让你的教育更加无力。更不能抱着“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观念教育孩子,打孩子一顿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反而更容易激起孩子的抗拒心理。而且棍棒教育容易教出软弱的孩子,或是让孩子产生暴力倾向,这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
那么,在孩子七八岁这个阶段,妈妈应该注意什么呢?
1.在心理上,不要再把孩子当成“小屁孩儿”
孩子进入七八岁后,妈妈要了解这一时期孩子的心理特点,不能再用以前对待“小屁孩儿”的心理和眼光去对待七八岁的孩子,也不能再用自己家长的权威,处处命令、呵斥孩子,要求孩子必须服从你。
当孩子表现出叛逆行为时,妈妈最好先想一想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原因。了解了孩子某种行为的动机和原因后,妈妈就不会那么生气了。比如在上文案例中,孩子为什么要拆开串珠?其实他可能只是对串珠好奇,想了解串珠的构造,拆开后想看看还能不能装回去。针对这种情况,妈妈可以和孩子一起拆解计数器(在可以拆装的情况下),让孩子了解计数器的构造,这样既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还可以有效避免计数器被拆坏,或许还能让孩子对使用计数器更感兴趣。
2.学会尊重孩子,遇事多和孩子商量
既然七八岁的孩子认为自己是 “准大人”,家长就要给予孩子基本的尊重。遇事多和孩子商量,多听听孩子自己的想法,多问问孩子:“你是怎么想的?”“你觉得应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如果孩子的想法不够好,你可以委婉地告诉孩子为什么。如果孩子不听,那你也不能强迫他服从,而是要学会以理服人,多和孩子沟通。
3.放弃唠叨式说教和暴力式体罚
很多妈妈教育孩子时,容易反反复复地唠叨,没完没了地说教。殊不知,这是最容易惹恼七八岁孩子的,甚至会让孩子更加叛逆。而有些妈妈在教育孩子时,则喜欢采用另一种极端的方法,即粗暴打骂或体罚,这又会让孩子心理和身体遭受双重伤害。
显然,以上两种教育方法都是不恰当的。作为妈妈,其实没必要和叛逆期的孩子动气。明智的做法是,先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再去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对于问题的解决和做事的方式,妈妈可以制定简单的规则,让孩子在规则里自由行事。对于违反规则的行为,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比如,孩子遵守规则,可以满足孩子某个愿望;孩子违反规则,则减少一次愿望的满足。
4.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良好的家庭氛围永远都是孩子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养分。在孩子七八岁的年龄,父母不能忽视对孩子的陪伴,以及与孩子的沟通,尤其是妈妈更要多陪伴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和孩子互动、谈心,一起做游戏、参与户外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很好地拉近父母与孩子的亲子关系,让父母和孩子成为朋友,这样孩子有什么想法,也会愿意与父母分享。而且愉快的家庭氛围可以大大消除孩子叛逆期的不良情绪,让孩子更好地度过人生的第二叛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