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被惩罚的孩子会缺乏自信,甚至自暴自弃
不少妈妈潜意识里会认为,孩子犯了错误、干了坏事就应该受到惩罚。怎么惩罚呢?通常不外乎训斥、打骂、体罚。但这种惩罚对孩子的作用有限,负面影响却很大。经常被惩罚的孩子,很容易缺乏自信,甚至自暴自弃。而且,频繁的惩罚会加重孩子的叛逆心理,导致家长最终“管不住孩子”。
我们来看看一位妈妈的经历:
“有时候想想真的很生气,小家伙明明做错了事情,就是死活不肯承认。前两天他在家里捣蛋,趁我在厨房做饭,他把客厅的垃圾桶翻了个底朝天,垃圾撒得到处都是,整个客厅满目狼藉。你可以想象,当我从厨房里走出来时,有多么生气,真恨不得好好教训一下他……”
这是孙女士在儿童心理咨询中心,对咨询师所讲的一番话。她说儿子绍晖调皮捣蛋、不服管,有时候甚至故意和大人对着干,当大人批评他时,他就说:“随你们怎么骂我,反正我是个令人讨厌的人,我已经不在乎了!”
当咨询师问到绍晖在学校里的表现时,孙女士再一次情绪激动:“别提了,在学校里的表现也是一团糟,不但成绩差,还经常欺负同学。我多次被班主任老师叫到学校去,真的太令我失望了!”
“当你得知孩子在学校惹了祸时,你有怎样的反应?你怎么对待孩子?”咨询师问。
“生气啊,骂孩子一顿啊,还能怎么反应,有时候也会打他!”孙女士说。
“经常这样吧?在家里孩子做错了事,惹了乱子,你也会打骂孩子吧?”咨询师继续问。
“是的,我承认我的脾气不好,但是孩子太可气了……”
咨询结束时,咨询师对孙女士说:“你经常打骂孩子,你以为这样可以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但实际上却造成孩子缺乏自信,甚至自暴自弃,更加叛逆。我建议你不要再打骂孩子了,无论孩子做了什么,对孩子多一点耐心,多一点肯定,多一点心平气和,也许这样效果会更好!”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犯了错误的人应当受到惩罚。但是他们之所以应受惩罚,并非因为他们犯了错……而是为了使他们日后不去再犯。”惩罚不是不可以,但应该适可而止。而且让孩子接受惩罚,并非只因为他们犯了错误,而是为了让他们认识到错误,且以后不再犯。
很多妈妈没有认清这一点,不但过度使用惩罚手段,而且通过打骂教育,向孩子发泄不满,这就严重违背了惩罚的宗旨。生活中,有多少父母经常使用错误的方式惩罚孩子?这些错误的惩罚方式又有哪些呢?概括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种:
方法1.数落、唠叨
当孩子犯了错误,或表现不佳时,妈妈就不停地数落、唠叨,甚至把“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都搬出来,一并“教育”孩子。还喜欢和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指责自己孩子的缺点,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方法2.人前教子
有些妈妈带孩子参加朋友聚会,发现孩子调皮捣蛋时,不分场合地就开始教育孩子。若是温和地提醒那倒也罢,可很多妈妈动辄大吼大叫,对孩子发脾气。要知道,这可是在公众场合,孩子也爱面子,怎能不受伤?
方法3.棍棒教育
比如,孩子起床慢腾腾,妈妈催促了他半天,他还是不紧不慢、不急不躁的。妈妈一气之下,动手打了孩子。孩子被打之后,表面服从,内心却很反感,闷闷不乐地起床,一天的坏心情也由此开始。
方法4.罚站
比如,孩子活泼好动,喜欢在沙发上跳来跳去,结果把沙发弄得乱七八糟。妈妈发火了,对孩子吼叫,还让孩子罚站。
方法5.打手心
比如,孩子乱丢垃圾,妈妈说了很多次都没有效果。这天,妈妈又发现孩子乱丢垃圾,一气之下,让孩子把手伸出来,用力地打孩子的手心。
以上几种惩罚孩子的方式,相信很多妈妈都不陌生。这样的惩罚方式虽然可以达到一定的惩罚目的,但是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很大,容易造成孩子缺乏自信、自暴自弃,建议家长们还是不要使用。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如何惩罚孩子才不会造成孩子缺乏自信,甚至自暴自弃?以下原则值得借鉴:
原则1:适当惩罚
适当惩罚,既指惩罚的力度不能太重,也指惩罚的次数不能太频繁。因为惩罚太重,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惩罚次数太多,孩子习以为常,可能就不把惩罚当回事了,反而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对待惩罚。
比如,你跟孩子约定好了,每天放学回家,先做作业再看电视。可孩子却先看电视,再写作业,或一边写作业一边看电视。对于孩子的行为,你若要惩罚他,不妨罚他第二天不能看电视。这种惩罚力度是孩子能接受的,又能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还不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原则2:事后说理
很多妈妈只是看到孩子犯错后就给予惩罚,却忽视了惩罚之后的引导和教育。孩子被惩罚了,但他其实并不清楚为什么自己做得不对或哪里做得不对。这样的惩罚毫无意义。明智的做法是,惩罚之后要跟孩子沟通,说明惩罚他的原因,让他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原则3:点到为止
在跟孩子说理时,切勿不停地唠叨、数落,你说得越多,孩子反而越分不清重点;你说得越多,孩子可能越逆反。慢慢地,孩子对你的唠叨也就无动于衷了,这会使你的说教失去效果。
原则4:指责不伤自尊
在批评教育孩子时,不能随意用恶毒的语言指责、谩骂孩子,这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尤其在公共场合不要斥责孩子。
原则5:惩罚后要安抚
惩罚或批评孩子之后,要安抚孩子,告诉孩子:“妈妈虽然批评你,但妈妈依然爱你,只是不喜欢你的错误行为,希望你能改正。”这样就不会造成孩子因被批评、被惩罚而缺失安全感。
原则6:避免情绪失控
这一点非常重要,妈妈在批评或惩罚孩子时,切勿情绪失控。如果你控制不了情绪,无法让自己冷静下来,那不妨换个时间再教育孩子。切勿在气头上教育孩子、打骂孩子,那样对孩子的伤害是最大的,而且孩子会模仿你用发脾气的方式来处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