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孩子认识错误,并积极改正

引导孩子认识错误,并积极改正

不少妈妈反映,孩子犯错之后不肯承认错误,或承认错误之后,还是重犯同样的错误。之所以出现不肯承认错误的情况,一方面可能是叛逆心作祟,孩子嘴硬不肯承认,另一方面可能是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而孩子承认了错误之后,还会再犯同样的错误,往往是因为他不知道怎么改正这一错误。

所以,当孩子犯错后,最重要的不是怎样惩罚孩子,而是如何帮助孩子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并引导孩子积极去改正错误。比如,可以耐心地告诉孩子,他为什么做错了,错在哪里,等孩子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后,再引导孩子采用正确的方式去改正错误。这样孩子就可以不断进步了。

孩子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犯错、不断改正、不断进步的过程。正如达尔文所说:“任何改正都是进步。”又如歌德所言:“最大的幸福在于我们的缺点得到纠正和我们的错误得到补救。”正是因为勇于承认错误、积极改正错误,孩子才会进步,才会成长。

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并积极改正错误呢?

1.不要动怒,悄悄给孩子改正的机会

在家庭教育中,不生气、不动怒,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是我们一直强调的一点。不生气、不动怒,在教育孩子时,孩子才不会恐惧,才不会把注意力集中在父母失控的情绪上,而是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错误行为上。这样才有助于孩子更好地认识自身的错误。

下面,我们借用一位教师教育学生的事例,来说明妈妈如何在不生气、不动怒的情况下,给孩子台阶下,给孩子改正错误的机会。

一天,班里一名学生告诉老师,说他刚买的画笔不见了。同学们都在私下里议论纷纷,然而老师却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

快要放学的时候,老师来到教室,在黑板上写了一句话:“孩子,假如你做错了事,请把握住现在这个机会,把不是你的东西还给老师,老师相信你有勇气去做。”

第二天上学时,老师把那支丢失的水彩笔还给了失主。因为头天下午放学后,有一名学生把那支水彩笔放在了老师的办公桌上。

这是教育孩子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的一个典型例子。在这个例子中,老师没有惩罚孩子,而是以非常平和的姿态引导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愿意主动改正错误,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同样,在家庭教育中,妈妈也应该这样去教育孩子。当孩子犯错时,不要没完没了地唠叨、数落孩子,试着给孩子留张纸条,写上你对孩子的期望,悄悄给孩子几次改正错误的机会。这样更容易促使孩子去反思自己,去主动改正错误。

2.让孩子看到错误给他人造成的伤害

有时候,孩子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对他人会造成什么样的伤害和影响,对自己的错误不以为然,这不利于孩子责任感的建立。在这方面,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很有心得,他会让孩子看到自己的错误给他人造成的伤害,从而触动孩子去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有一次,一个调皮的男孩把一只老麻雀打死了,苏霍姆林斯基没有批评这个孩子,而是把他带到一棵树旁,让他看那些因失去母亲而在窝里嗷嗷待哺的可怜的小麻雀。这让犯错的孩子受到了很大的触动,他顿时心生怜悯,为失去母亲的小麻雀感到悲伤,也为自己一时的鲁莽行为感到惭愧和悔恨。几十年后,这个孩子早已长大成人,可是对于这件事他仍然记忆犹新。

由此可以看出,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是非常成功的,他让男孩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对这个错误记忆深刻,这促使男孩去反省自己,去改正错误,并且一辈子都懂得了尊重生命、珍爱生命。

3.发挥故事感染力,引导孩子反省自己

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小的时候,有一次和妈妈去姑妈家做客,玩耍中不小心打碎了姑妈的花瓶。姑妈发现花瓶碎了,就问大家:“是谁打碎了花瓶?”列宁害怕被姑妈批评,便附和着其他孩子一起说:“不是我!”

然而,妈妈一眼就看出列宁撒谎了,因为他的表情很不自然。而且列宁在家也很淘气,经常弄坏家里的东西。不过,列宁在家里向来都会主动承认错误,从未撒过谎。因此,妈妈想给他一个主动承认错误的机会。

回家后,妈妈一直没有提起这件事,而是给列宁讲做人要诚实的故事,等待列宁主动承认。这天,列宁终于忍不住承认了错误,他愧疚地告诉妈妈:“我欺骗了姑妈,花瓶是我打碎的。”

见列宁承认了错误,妈妈感到很欣慰,她安慰列宁说:“没关系,现在你向姑妈承认错误还来得及,姑妈会原谅你的。”于是,列宁在妈妈的建议下,给姑妈写了封信,向姑妈承认了错误。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妈妈:当孩子不肯承认错误时,她们会急不可耐地质问孩子,逻辑严密地分析谁是“作案者”,把孩子的谎言戳穿,让孩子难堪至极,无地自容。殊不知,这样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充满羞耻感,这对孩子建立自尊感、自我价值感是极为不利的。

再看列宁的母亲,她懂得等待,懂得用故事感染孩子,使孩子主动去承认错误。这样会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增强孩子的自我价值感,还能促使孩子去反思,去吸取教训,以后孩子往往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这才是成功的教育,也是孩子需要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