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冷静、坚定和非控制的态度,坚持规则约束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到了七八岁的年纪,是时候让他了解世界的规则了。比如,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与人交往,要友善、谦让;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要养成规律化的作息习惯;每天放学回家,应该先做作业,再看电视、玩游戏……规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不但起着约束作用,还会使孩子获得安全感。
7岁多的明明坐在餐桌前,慢吞吞地吃着早点。
妈妈着急地提醒他:“明明,你快点吃啊,不然妈妈上班会迟到的。迟到的后果很严重,会扣除全勤奖,还可能被公司开除。”
明明根本不关心妈妈,就像没听到妈妈说的话一样,仍在慢慢地“撕咬”那点面包。
“你怎么一点都不体谅妈妈?吃早餐没个吃早餐的样,这样还怎么准时上学啊?”妈妈在叹气。
晚上,妈妈生气地把明明的事告诉了他爸爸。爸爸更加生气对明明说:“早知这样,不如不生你。”
守规则是每个人生活的基本道德标准,守规则会使孩子将来成长为一个在心理、精神甚至言行举止上有修养的人。规则看似会限制孩子的自由,但实际上,在规则约束之下的孩子,才能真正地拥有自由。这才是规则最根本、最重要的意义之一。
而一个不守规则的孩子,在家里可能会成为不懂事的任性鬼,走出去会被说成“没家教”,在学校里也可能会成为不守纪律的捣蛋鬼,将来走入社会往往会成为众人眼中的“另类”,甚至被大家孤立。因此,妈妈要尽早给孩子定规则,并让孩子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下面来看看为孩子制定规则需要注意的事项:
1.规则要简单、明确、具体
七八岁的孩子理解能力没有成人那么深刻,自我控制能力也不够强,如果你给他定复杂的规则,他非但不能遵守,反而会被搞糊涂。所以,规则不能太复杂,要简单、明确、具体。
比如,“红灯停,绿灯行”,横过马路时要看红绿灯,黄灯或红灯亮了时,就意味着要停步。可很多妈妈并未给孩子传达明确的规则导向,相反,为了赶时间,经常催孩子快点走,带着孩子闯红灯,这会让孩子对规则产生错误的认识。所以,在制定类似的规则时,要明确告诉孩子闯红灯的后果。
同样,在其他方面给孩子定规则时,也要简单、明确、具体,不能含糊不清。比如,要对孩子说:“每天晚上9点之前要睡觉,早上7点要起床!”而不要对孩子说:“每天早睡早起。”对比一下,前者就是明确的规则,后者则是模糊的规则。明确的规则才不会让孩子产生误解,才有利于孩子执行。
2.定下规则,就要尽可能地遵守
比如,你跟孩子定了规则:“不准闯红灯!”那么不管什么时候,都不应该闯红灯。哪怕眼看上学要迟到了,也要陪孩子一起遵守规则。迟到了你可以批评孩子起床磨蹭了,可以自责出门晚了5分钟,但你不能责怪孩子:“你怎么这么死板,闯个红灯就不会迟到了!”
再比如,你规定不许随地吐痰,在家和孩子要遵守这条规则,在外面也要遵守这条规则。今天要遵守,明天也要遵守。切不可在家里一套,在外面一套;今天一套,明天一套。这样只会让孩子无所适从。
而且,所有的规则不仅是给孩子定的,也是给大家定的,妈妈也要严格遵守,以身作则。比如,你让孩子规律作息,自己就应该这么去做;你让孩子不挑食、不浪费,自己也要做到;你让孩子见到长辈打招呼,你就要做出表率。切不可嘴上说一套,行动上做一套。
3.用冷静、坚决和非控制的态度推动孩子遵守规则
制定规则容易,遵守规则难。大人遵守规则容易,孩子遵守规则难。有些规则孩子不肯执行,或有时候不肯执行,光靠规劝是不管用的,强迫、威胁孩子执行也是不可取的。这个时候,不妨运用冷静、坚定和非控制的态度推动孩子遵守规则。
什么叫冷静、坚定和非控制的态度?它包含三个要点:
(1)冷静——指的是态度,即当孩子不肯遵守某个规则时,父母态度要冷静,不能情绪冲动,对孩子发脾气。
(2)坚定——指的是父母对规则的态度,即坚定地执行,不能因为孩子不肯遵守规则,就向孩子妥协。那样容易纵容孩子,导致孩子的规则感无法建立。
(3)非控制——指的是用非控制的方法帮孩子遵守规则,即不强迫、不施压、不粗暴,确保尊重孩子,让孩子自愿去遵守规则。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跟孩子定了规则:吃饭不能挑食,要荤素搭配。可是孩子不愿意吃青菜,你怎么劝他吃青菜,告诉他吃青菜的好处,他就是咽不下去。这时你最好不要强迫、威胁他吃青菜,不要对他说:“你不吃青菜,我就不喜欢你了!”“你不吃青菜,就不是好孩子!”这就违背了“非控制”的原则。
你可以经常做一些带青菜馅儿的食品,比如包青菜馅儿的包子、饺子等,或做青菜疙瘩汤,以这种方式让孩子进食青菜。或者大人吃青菜时,表现出一幅津津有味的“吃相”,让孩子看着眼馋,以感染孩子去吃青菜。这就叫运用冷静、坚定和非控制的态度推动孩子遵守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