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错后最需要的不是惩罚而是承担
作为妈妈,当孩子不听话、不配合、调皮捣蛋、做错事时,可能你会忍不住骂孩子几句,甚至可能动手打孩子。你可能心里会这样想:“如果我不给孩子颜色看看,他岂不是不知天高地厚,不知道规矩了?”“如果现在我不好好管教他,以后长大了还得了?岂不是无法无天了?”
其实,孩子犯错并不完全是坏事。每个人都会犯错,孩子也不例外。犯错误是孩子的权利,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然经历的过程,而从犯错到改正错误的过程,恰好是培养孩子责任心、锻炼孩子能力的良好契机。
尤其是当孩子知道自己犯错了,内心做好了接受惩罚准备的时候,如果这个时候你去惩罚孩子,那么孩子就会觉得心安理得。他会想:我犯错了,我已经受到了惩罚,就没必要去承担错误造成的责任了。
这个时候如果你不惩罚孩子,而是引导孩子认识错误、承担责任,让孩子明白这个错误对别人造成了什么影响,自己又该怎样去弥补错误,今后如何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那么就更有利于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美国第40任总统罗纳德·威尔逊·里根在回忆录中提到这样一件事:
里根小时候,有一次在院子里踢足球,不小心把邻居家的玻璃打碎了。邻居对他说:“这块玻璃是我花了12.5美元买的,你必须赔偿。”
当时的12.5美元不是一个小数目,里根根本没有那么多钱,只好回家向爸爸求助。爸爸了解了事情原委后,对里根说:“那你就赔吧,你打碎的你就应该赔。没有钱,我可以借给你,一年后你要还给我。”
在接下来的一年里,里根利用空闲时间打零工,给别人擦皮鞋、送报纸、打工挣钱,终于挣回了12.5美元还给了父亲。
里根说,这件事对他有很深刻的影响,让他知道什么是责任,怎样去负责任。从那以后,他懂得了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自己做错的事情自己要承担后果。
孩子犯错后,最需要的不是惩罚,而是承担。你惩罚他不是目的,让他成长才是目的。而想让孩子学会承担,让孩子成长,你可以参考下面三点:
1.搞清楚什么叫“承担责任”
心理学家发现,三岁大的孩子就已经对自己做错的事情有了感知力,更别提七八岁的孩子了。当他们犯错后,为了避免被父母批评和惩罚,会把责任推到他人身上。如果你想让孩子承担责任,那应该让孩子明白承担责任就是:如何弥补错误造成的缺失、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减少犯错带给他人的损失和不便,而不是挨一顿训斥或一顿打,这不叫承担责任。
想让孩子明白这一点,父母就要避免打骂孩子。很多孩子认为,受骂挨打就是承担错误造成的责任,受骂挨打之后就没事了。反正惹多大的祸都有父母给自己搞定,烂摊子都有父母替自己去收拾。这样的孩子自然缺乏责任感,也不利于培养责任意识。所以,妈妈要做到两点:
第一,孩子犯错后,不要怒气冲冲地骂孩子、粗暴地打孩子,要冷静、平和地与孩子交谈,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第二,像里根的爸爸那样,让孩子去承担责任,或接受错误的自然惩罚,而不是替孩子收拾烂摊子。
2.事先定好规矩,事后承担相应的后果
七八岁的孩子调皮捣蛋,在淘气的过程中,难免会重复犯错,比如,打碎东西、恶作剧。遇到这种情况,妈妈不要做事后诸葛亮,去嘲讽、批判孩子。最好的办法是,事先就跟孩子定好规矩,同样的错误如果再犯,应该承担什么后果。比如,减去30分钟看电视的时间;失去一次去游乐园玩的机会。这样可以让孩子明白,自己之所以看电视的时间减少了、失去了一次去游乐园的机会,是因为自己重复犯错造成的。这会促使孩子去改正错误,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3.用正确的方式唤醒孩子的责任感
孩子犯错后,妈妈要先讲清道理,让他知道错在哪里。妈妈还可以做出不满意和生气的表情,让孩子把错误与大人的不满联系起来,从而使其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这是常规的唤醒孩子责任感的办法。妈妈还可以创新办法,让孩子在不受惩罚的情况下产生责任感,并积极改正错误。
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澳大利亚,一个调皮的男孩用石头砸伤了一只笑鸟(又名“库卡巴拉”)。这违反了当地有关保护笑鸟的法规,老师决定“惩罚”他。怎么惩罚呢?老师想了个办法,让他在一个星期之内,针对“笑鸟的习性、笑鸟与人、笑鸟与环境……”等八个方面的内容,写一篇调查报告。
结果,这个男孩在规定的时间内,跑图书馆、进书店、上网查找资料,走访鸟类学者……最后完成了一篇内容翔实、认识深刻的调查报告。这篇报告受到了老师的好评,他为此还得到了一份精美的奖品。
原本应该受到惩罚,最后却得到了奖励。整个过程使我们看到了这位老师的良苦用心,他通过创新,给孩子创造了一个在实践中获取知识的机会,创造了一个在行动中承担错误的机会。这对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十分有益。
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当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结果……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它的核心应该是真爱和唤醒……”是的,如果你真的要惩罚孩子,不妨借鉴这位老师的做法,让孩子感受到真爱,并唤醒孩子的责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