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与朋友处于平等地位,不希望被“统治”

希望与朋友处于平等地位,不希望被“统治”

七八岁孩子的独立意识越来越强。在家里,他们希望得到父母的尊重和平等对待。在人际交往中,他们也希望被朋友尊重,得到朋友的平等对待,而不希望被别人“统治”或“领导”,不希望成为别人后头的“小跟班”,不想听命于别人。可以说,这一时期的孩子真正开始走向精神独立了。

对于孩子渴望独立,渴望在与朋友的相处中拥有平等地位的这种心理,妈妈应予以积极肯定。要让孩子知道,这是一个真正独立的人所拥有的正常心理。不但要有这种心理,还要积极行动,去追求这种心理需求的满足,让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得到应有的尊重。

一天,铭铭放学回来,表情沮丧,妈妈猜想他在学校里肯定遇到了不开心的事情,于是关切地问:“儿子,你不开心吗?能告诉妈妈发生了什么事情吗?”

铭铭说:“今天在学校里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我不想做‘小鸡’,我想做‘老鹰’,但张辉却命令我做‘小鸡’,跟在队伍的最后头。当时那么多人,他让我很没面子。”

“玩游戏的时候,扮演什么角色,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关键是大家玩得开心,对不对?可是张辉命令你做‘小鸡’,而不是和你商量,这就显得不太合适了!”妈妈分析道。

“就是,我们是平等的,他凭什么命令我?”铭铭嘟着嘴巴说。

“嗯,我赞同你的看法。以后如果遇到类似的情况,比如别人命令你做什么,你可以提出抗议。你可以对他说:有事好商量,请不要命令我!”妈妈建议道。

孩子们之间本是平等关系,相互之间应本着友好协商的原则玩游戏,可是有些孩子霸道无礼,在家习惯了被宠爱,在外面动辄对别人呼来唤去。如果你的孩子遇到了这类朋友、同伴,且习惯于逆来顺受,你一定不能坐视不管。因为,这对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是不利的,而且不利于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建立。

作为妈妈,应该认识到交际能力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种能力。有些孩子不敢交际、不善交际,或在交际中始终处于被领导、被统治的地位,这对孩子建立健康的交际观是极为不利的。那么,怎样才能帮孩子树立正确的交际观呢?

1.教孩子基本的人际交往礼仪和规矩

强斌是一名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他聪明、大胆、活泼又有主见,在家被父母宠惯了,俨然一个“小霸王”。在与同伴交往时,他表现得非常霸道、无礼,经常为了一点儿小事与同伴发生争吵。因此,很多孩子都不愿意跟他交往,他也为此很苦恼。

后来,强斌的妈妈积极引导他,教他与人平等交往的礼仪和规矩,有意识地培养他的自控力,鼓励他与同伴友善相处,使他充分体验到与同伴合作游戏的快乐。渐渐地,强斌改变了同伴们对他的不良印象,交到了许多朋友。

帮孩子树立平等的交际观,不仅是让孩子在交际中得到平等对待,同样,也要让孩子学会平等地对待他人。妈妈应该明白,胆小懦弱、自尊感弱不利于孩子与人交往。同样,孩子霸道无礼、不懂规矩,也不利于与人交往。因此,妈妈要重视培养孩子在人际交往中的规矩意识。

妈妈要经常找机会带孩子与同龄伙伴交往,还可以带孩子去亲戚朋友家串门,让孩子有机会扩大交际圈,学习更多的社交礼仪和规矩,体会交往的乐趣。也可以鼓励孩子邀请小伙伴们来家里玩,锻炼孩子热情待客的习惯。

妈妈还要教孩子正确处理同伴间的关系,与同伴发生分歧时要友好协商、平等交流;对于别人的想法,要给予足够的尊重,而不要武断地否定别人;称呼别人时,要用别人喜欢的称呼;赞扬别人时,要发自内心,诚心诚意;批评他人时,要注意表达方式,不要太过直接……让孩子掌握这些做人做事的基本技巧,对提高孩子的交际能力十分有益。

2.教孩子用正确的方法化解交际冲突

在人际交往中,遇到矛盾、发生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而善于化解交际冲突和人际矛盾,是交际能力的重要体现。法国心理学家高顿教授曾做过一项专题研究,并得出一个结论:那些在儿童时代难以接受批评的孩子,长大后往往会厌恶或抗拒批评。因此,当孩子与同伴发生矛盾时,应鼓励孩子积极面对问题,主动去沟通交涉。

作为妈妈,在发现孩子之间发生争吵、打架时,首先不要大惊小怪,而应该引导孩子正确认识交往中的各种矛盾,再教给孩子一些正确的交往方法。比如,怎样与人分享,怎样与人轮流游戏,怎样与人协商问题,怎样与人合作等等,让孩子学着自己解决问题。其次应该培养孩子勇于认错、主动道歉的精神,还要教孩子换位思考,学会宽容和谅解别人。

3.鼓励孩子在集体活动中担任组织者

集体活动是锻炼孩子交际能力、组织能力的重要环境。小学是一个大集体,孩子有机会与很多同龄孩子交往。妈妈要鼓励孩子积极参与集体活动,这样能增强孩子的集体观念,培养孩子的团队意识。同时,还要鼓励孩子主动担任集体活动的组织者或协作者,这样孩子能够获得更多与人沟通、协调关系的机会,从而锻炼孩子的领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