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
在你身边,不知是否有这样的父母:他们对孩子期望过高,孩子再怎么努力也无法让他们满意。孩子刚上学,他们就要求孩子考第一。一门考第一不行,还要求孩子门门考第一;一次考第一不行,还要求孩子每次都考第一;在班里考第一不行,还要求孩子必须全年级考第一……孩子在父母的高期望下,越来越累,越来越自卑,越来越叛逆。最后,孩子往往不是在沉默中爆发,就是在沉默中自暴自弃。
从事儿童教育工作的项女士跟表姐聊天时,发现表姐对刚上小学的表侄期望特别高。比如,要求表侄在班里考试保持前三名,学期结束时要拿到“三好学生”奖状,还要求表侄竞选班长或学习委员。为了让表侄能够达到这些目标,表姐甚至取消了表侄玩游戏的时间。每天放学后,除了要求表侄做完老师布置的作业,她还会额外给表侄布置家庭作业。
“表姐,你对孩子这样高标准、严要求,孩子会很累的!你还是降低对孩子的要求吧,不然他会受不了的!”项女士建议道。
“那不行!孩子本来就不上进,我如果再降低要求,那他会变成什么样?虽然他现在累点儿,但是他会明白我们做父母的良苦用心,只要以后能考上重点大学,这点累是值得的!”表姐马上就急了。
项女士温和地对表姐说:“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实际上是退一步,进两步。”
“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适度降低对孩子的期望,你会觉得孩子比自己预想中的要好,你会情不自禁地赞扬孩子。孩子受到表扬后,会充满动力,不断进步。而当孩子取得进步时,你就更加满意了,这样就进入到良性循环。”
表姐听了,若有所思。
“反过来,如果你对孩子的期望太高,孩子觉得离你的要求太远,他就会失去动力。人都有这样的心理,做一件难度太大的事情,多半会产生畏难情结,容易放弃努力。孩子也是如此,这样你对孩子就更加不满了,这就容易进入到恶性循环。”
表姐笑了笑,说:“好像是这么回事!”
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往往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一方面让孩子产生对不起父母的愧疚感,另一方面也会使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影响其自信心。所以,父母应该帮孩子制定切合实际的目标,对孩子保持合适的期望值。
具体怎么调整对孩子的期望值呢?除了借鉴上面事例中项女士的建议,还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1.拓宽对孩子的期望面,不要只局限于成绩
很多妈妈存在一种错误认识,就是以学习成绩的好坏来衡量孩子是否优秀,预测孩子将来是否有出息。但事实上,衡量孩子是否优秀、判断孩子是否有出息的标准很多,父母不应该把对孩子的期望局限于学习上,而应该拓宽对孩子的期望面,引导孩子打开思维,用更全面的视角看待自己,看待世界。
在罗马,有个孩子因为成绩不理想,整天郁郁寡欢。一天,父亲把他带到一座教堂的高塔上,让他往下看。面对脚下蜘蛛网般的街道,父亲对孩子说:“通向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一样。假如你发现这条路达不到目的地,就走另一条路试试!”
这是一位智慧的父亲,他以一种恰当的方式表达了对孩子的期望,让孩子明白:学习好并非是成功唯一的出路,成功的路有很多条,关键要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条。因此,妈妈除了在学习上要求孩子,对孩子保持合理的期望,还应该在孩子的兴趣爱好、天赋特长等方面对孩子保持合理的期望,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全面型的人才。
2.妈妈的期望要符合孩子的能力水平和志向兴趣
不少父母喜欢从自己的好恶出发,主观地替孩子设计一个人生蓝图。比如,父母认为学艺术有出息,就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特长班,并在这些方面对孩子提出高期望。很多父母认为学习成绩好就是有出息,于是对孩子的成绩提出高要求。
殊不知,不切合孩子实际的要求和期望,往往只会事与愿违。也许父母看好的方面,孩子并不感兴趣;也许父母看好的方面,孩子并不具备相应的天赋和能力;也许父母看好的方面,与孩子的个性、性格并不符合。因此,建议妈妈在对孩子提出期望和要求时,先了解一下孩子的能力水平、兴趣爱好和未来志向。
3.针对孩子的点滴进步,适时赞扬孩子
要想把对孩子的期望变成现实,妈妈应设法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当发现孩子取得进步时,应适时予以赞扬,肯定孩子的努力和付出,鼓励孩子再接再厉。这样能够提升孩子的自信心,激发孩子产生更大的动力朝目标去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