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好妈妈永远跟孩子是一头的
很多妈妈都知道对于发脾气、情绪失控的孩子,需要与之共情。那么到底什么是共情呢?有些妈妈认为,共情就是在孩子情绪失控、大哭大闹时哄孩子,让孩子停止哭闹,但实际上这是对共情的一种极大的误解。
真正的共情,并不能马上解决当前的问题,让孩子马上停止哭泣或吵闹。因为共情不是哄孩子或居高临下地下命令,而是设身处地地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理解孩子此刻的心情、产生情绪的原因、下一步的希望等。真正的共情是让孩子觉得被理解、被尊重,让孩子感受到被爱。
人本主义大师罗杰斯认为,共情是一方对另一方内心世界的理解和体验。一般来说,当孩子的情绪上或行为上出现问题时,他们极度渴望父母的理解、关怀。如果这个时候父母与孩子进行共情,恰是孩子最需要的,它能让孩子体会到,“我是被接纳的,是被爱着的,是值得爱的”。
用更直白的话来说,共情相当于我们常说的换位思考。它要求父母把自己当成孩子,所思所想所为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这样才能更好地体会孩子的感受,孩子的情绪才容易得到疏导,从而学会如何去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关于共情,妈妈要注意以下三点:
1.认真倾听孩子的解释
倾听是共情的第一步,没有倾听就谈不上共情,或者说是一厢情愿的共情。
叶女士是一位护士,有一次,她值夜班的时候,儿子跟丈夫去医院看她。叶女士出去给病人换药的工夫,就看见儿子把一些贴纸贴得满墙都是。叶女士大发雷霆,责怪儿子不懂事。后来她在清理的时候,发现每张贴纸下面都有一个被打死的蚊子。
回到家里,叶女士问儿子为什么把蚊子盖在贴纸下面?儿子说:“因为那些蚊子都是咬妈妈的坏蚊子,我要贴住它们,不让它们咬妈妈。”听了儿子的解释,叶女士顿时心生惭愧,为自己误解了儿子而感到后悔。
很多妈妈都有类似的经历,在发现孩子做了一件“坏事”时,马上想当然地用成人的眼光去揣测孩子的心思,轻易给孩子的行为贴标签、下结论——调皮捣蛋,不懂事,瞎胡闹等。实际上孩子是怎么想的呢?也许完全不是父母想的那样。
要想了解孩子的想法,就要耐心地询问孩子,然后认真地听孩子表达。在倾听时,记得眼睛看着孩子,要表情温和,并时不时地点头或回应“嗯”“是的”。同时,要在孩子讲述完之后,自己再总结一遍给孩子听,让孩子知道你听懂了他的意思。
2.及时回应孩子的感受
在孩子情绪爆发的时候,妈妈要及时回应孩子的感受。所谓回应孩子的感受,即妈妈根据孩子的情绪来判断其内心想法,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这样可以让孩子明白你是理解他的。孩子感觉自己被理解了,情绪就容易平复下来。
一位妈妈和女儿在游乐园走散了,找了一大圈也没找到,急得她只好找游乐园的工作人员帮忙寻找。最后,终于找到了女儿。当时女儿已经哭成了泪人,妈妈赶紧抱住她、安慰她。
见女儿一副失魂落魄的神情,妈妈对她说:“宝贝,你找不到妈妈,一定急坏了吧?”
女儿一边啜泣,一边答道:“嗯……嗯……妈妈把我……把我弄丢了……我心里害怕!”
妈妈说:“嗯,是妈妈疏忽了,才不小心和你走散了的,原谅妈妈好吗?其实妈妈找不到你的时候也很着急,你看我都向游乐园里的叔叔阿姨们求助呢,在大家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你了。真的很感谢他们,是不是呢?”
“嗯,是的,谢谢……谢谢叔叔阿姨!”到这里,女儿的情绪平复了很多。
这是一位智慧的妈妈,她在女儿情绪失控时,能够及时抱着女儿,通过肢体接触向女儿传达爱。同时,能够及时回应女儿的感受,准确地把握女儿的心理。在女儿感到自己的心情被理解后,情绪很快就平复下来了。
还有一点值得借鉴,那就是妈妈在回应女儿感受的同时,不忘引导女儿学会感恩。这在当时的情境下,有利于帮助女儿从紧张担忧的情绪中转移出来。
3.共情不能缺少爱,有爱才叫共情
共情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接纳技巧,而是一种爱的方式,在对孩子进行共情时,必须要有爱的表示。研究发现,当父母富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孩子时,他们的孩子也会像他们那样富有爱心,懂得去爱别人。那些在共情时态度温和、富有耐心、真诚倾听的父母,对促进孩子的积极情绪有着极为明显的效果。
比如,当孩子情绪爆发,做出伤害性的行为时,那些在与孩子共情时不懂得表达爱的父母在倾听孩子时可能会表现出不耐烦,在回应孩子的感受时可能不懂得配合非语言沟通,如拥抱孩子、拍拍孩子的肩膀等。这样的共情就会让孩子感觉不那么舒服。
而当父母在与孩子共情时充分表达爱,引导孩子认清自己的情绪,并温和引导孩子用更合适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时,孩子便能感受到父母全程体现出的温和而坚定的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