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罚会让孩子变得更小心,还有可能学会撒谎

惩罚会让孩子变得更小心,还有可能学会撒谎

每个孩子都会犯错,当孩子犯错后,你怎样教育孩子呢?你会生气吗?会生气地批评孩子、惩罚孩子吗?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下一次孩子在说谎的时候,你就别责怪孩子了。因为是你在逼孩子说谎。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不妨先看个案例:

7岁的牛牛对爸爸给他买的飞机模型爱不释手,这一天他在玩的时候不小心撞翻了妈妈的一瓶化妆水。只听见“当啷”一声,化妆水瓶掉在地上摔碎了。牛牛赶紧收拾地板,把破碎的瓶子丢到垃圾桶,用抹布把地板抹干净。

妈妈买菜回来,来到房间化妆,可找了半天也没看到化妆水。再仔细一看房间的垃圾桶,发现了破碎的化妆水瓶子,就问牛牛:“牛牛,妈妈的化妆水瓶子怎么破了?”

可牛牛好像没事儿人似的,漫不经心地说:“我不知道啊,我一直在客厅玩飞机模型呢!”妈妈知道,她出门时只有牛牛在家,而且她出门前那瓶化妆水还好好的,这肯定是牛牛干的坏事。

“你干了‘好事’还不承认,什么时候学会说谎了?”妈妈提高了嗓门。

牛牛脸红了,怯懦地说:“我是……我是不小心碰的……”

“那你为什么撒谎?爸爸妈妈经常教育你别撒谎,撒谎不是好孩子!”

“我害怕你打我,才撒谎的!”牛牛战战兢兢地说。

“我本来不想打你的,可你撒谎了,快把手伸出来……”说着,妈妈示意牛牛伸出手来,然后拿起一把尺子打了牛牛三下。

看到孩子因害怕撒谎后,妈妈不仅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打骂教育对孩子造成的严重心理阴影,反而继续采取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这真是错上加错。

有些父母的做法特别有意思,孩子承认做了坏事,要挨一顿打骂;孩子不承认,但被逼问出真相后,父母发现孩子撒谎了,孩子还是难逃一顿打骂。这样,孩子就会觉得既然横竖都要受骂挨打,下次犯错时自然就会本能地因想逃避惩罚而选择宁死不承认。由此观之,父母过度的惩罚实际上可能会让孩子因害怕惩罚而学会撒谎,岂不是逼着孩子与父母对抗到底吗?

所以,有时候不能怪孩子不诚实,因为是父母的打骂教育逼出了撒谎的孩子!不当惩罚会给孩子带来心理阴影,它会让孩子变得更小心、更胆怯,还会撒谎以逃避惩罚。就像美国儿童教育家海姆·吉诺特曾说的那样:“惩罚不能阻止不良行为,它只能使罪犯在犯罪时变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饰罪行,更有技巧而不被察觉。”

孩子遭受惩罚后,他会暗下决心以后要小心,争取不让父母发现自己的不良行为,而不是要诚实和负责。所以,如果你想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最好去了解孩子错误行为背后的动机,这比直接惩罚孩子更重要。

有个男孩在同学家玩时,顺手拿走了茶几上的50元钱。从同学家里出来后,他用这50元买了一堆动漫人物卡片,还买了几包薯片。正当他在客厅津津有味地吃着薯片,欣赏着动漫人物卡片时,妈妈下班回来了。

妈妈感到奇怪,问儿子:“你怎么有薯片?家里没买薯片呀?还有那么多动漫卡片,哪里弄来的?”

孩子应该是第一次偷钱,被妈妈这么一问,马上涨红了脸。妈妈再一逼问,他就如实交待了。

对于儿子偷窃的行为,妈妈虽然震惊,但表现得很冷静。她知道钱已经被孩子花掉,惩罚他也不能拿回那些钱。于是,她对儿子说:“如果你需要钱,可以直接向爸爸妈妈要,但偷拿别人的钱,属于盗窃行为,是非常严重的错误。”

儿子紧张不安地看着妈妈,不知道妈妈会怎么处置他。

“这样吧,妈妈给你50元,你明天放学再去同学家,把钱放在茶几上!”妈妈建议道。

儿子答应了。

“但这50元是妈妈给你的,你要还给妈妈!你负责给院子里的花浇水,坚持一个星期,就算抵了这50元钱,怎么样?”

儿子高兴地答应了。

谈话还未结束,妈妈又问儿子:“你为什么要偷拿钱呢?是平时爸爸妈妈给你的零花钱太少了,还是别的原因?”

儿子说:“妈妈,我只是脑子一时糊涂拿了钱,我知道错了,以后再也不会犯这样的错了。”

“好的,妈妈相信你,你说了肯定能做到。”妈妈和儿子拥抱了一下,拍了拍儿子的脑袋。

面对孩子错误的行为,妈妈不打不骂、不吼不叫,很冷静地向孩子说明道理,并提供解决方案,了解了孩子错误行为的动机,给予了孩子应有的信任。在温和的气氛中让孩子认识到错误,给了孩子为自己行为负责的机会,让孩子感受到了爱和信任。如果妈妈每次都这样教育孩子,相信孩子就不会被害怕、羞耻、紧张等情绪困扰,更不会因逃避惩罚而撒谎。

再对比一下那些不当的惩罚方式,虽然它对孩子可以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毕竟惩罚,特别是体罚,会让孩子因害怕而不敢犯错),但是,当父母惩罚孩子的时候,孩子心中的负面情绪无法释放出来,积压在内心的愤怒、害怕、羞耻、紧张等情绪,可能会演变为自卑、内疚、叛逆等心理,对孩子形成健康的性格是极为不利的。所以,请不要体罚孩子,少惩罚孩子,多用爱去包容孩子,用智慧去引导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