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越温和,孩子越出色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自古以来,古今中外,赞美母亲的诗篇不计其数。那么,一个优秀的母亲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温柔、贤淑、善解人意?还是要强、暴躁、咄咄逼人?显然,任何一个孩子都会选择前者,因为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慈母。
慈母是温柔的,她不需要像谈判专家一样,把孩子当作谈判对象,始终用批评、挑剔和苛求完美的眼光去看待孩子;慈母是温和的,她也不需要用咄咄逼人的态度、尖酸刻薄的语言试图控制孩子的一切。有耐心、善解人意、情绪稳定的妈妈更容易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反之,强悍、暴躁的母亲,则更容易带给孩子无法言说的伤痛。
家教论坛里,一位网友这样说道:
一天早上,我送女儿上学的路上,看到一位母亲送儿子去上学。男孩七八岁的样子,一手拿着根油条,一手拿着瓶牛奶,边走边吃。妈妈提着儿子的书包走在前面,走了几步就停下来催促道:“快点儿啊,不然就要迟到了!”
催了几遍之后,见儿子还是慢慢悠悠,妈妈彻底失去了耐心,转身拉起孩子的衣服朝学校走去,嘴里唠叨着:“看你以后还睡懒觉不?搞得吃早餐的时间都没有。你看操场上,大家已经做早操了,你还在这里磨蹭。害得我今天上班又要迟到了,真是跟你爸一样,整天只会给我添麻烦!”
顿时我觉得那个小男孩好委屈,他只不过贪睡了一会儿,就要被妈妈如此责骂,连他爸爸都“躺着中枪”。
七八岁的孩子拖延、犯错在所难免,妈妈如果总是忍不住发火,对孩子横竖都是批评,肯定会伤害孩子的心灵。当你暴躁地冲着孩子发火时,孩子心中起初是充满恐惧的,会对你产生逆反情绪,但是渐渐地他会习惯你的批评和指责,再后来,他会对你的批评充耳不闻,当作没听见一样。久而久之,孩子的积极性、进取心都会被慢慢消磨掉。
心理学研究发现,妈妈的情绪具有强烈的感染性和传递性。妈妈是孩子最亲密的人,妈妈在孩子面前经常暴跳如雷、大吼大叫、唠唠叨叨、挑剔埋怨,孩子就会被负面情绪笼罩,从而失去快乐。而一个不快乐的孩子,怎么可能具有良好的性格,怎么可能成为出色的人呢?
妈妈的性格与孩子的成绩有很大的相关性。在考入北大清华的学生中,大多数学生的妈妈都是性格温和、善解人意、很有耐心的。而几年前被人们追捧的“虎妈狼爸”家庭,培养出北大清华生则是个例,不具有普遍性。
北大前校长、中科院院士王恩哥曾在一次新生开学典礼上说:“知道你们为什么能站在北大这块校园里吗?因为你们背后有一位优秀的妈妈!”几乎每一位成绩优秀的孩子,其身后都有一位性格温和、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不暴躁、不武断的妈妈。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性格温和的妈妈会给孩子展示天性的机会,能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心声,能让孩子感受到来自妈妈的理解、关爱和支持。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也容易形成温和、有耐心的良好品质。同时,由于性格温和的妈妈能给孩子更多的成长时间和空间,孩子从小不会受到人为的控制,从而能够自信、快乐地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成长。所以,妈妈越温和,孩子越出色,温和的妈妈对孩子来说是一份无价之宝。
英国诗人乔治·赫伯特曾说:“一位好母亲抵得上一百个教师。”妈妈的性格、语言和行为影响孩子的成长,乃至一生。那么,强势、暴躁的妈妈如何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慈母”,强势妈妈如何成为温和的母亲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孩子面前收起你的锋芒,为孩子营造一个轻松的家庭氛围。
1.当孩子犯错时,务必保持淡定
当孩子放学回来,告诉你他今天没考好时,你一定要克制住自己的情绪,千万不要发脾气或阴沉着脸,或大声质问孩子为什么没考好,因为孩子这个时候正在紧张地观察着你的脸色。明智的做法是,对孩子的成绩不佳表现出淡定的样子,让孩子把卷子拿出来,和孩子一起分析问题出在哪儿。如果孩子已经明白了错在哪儿,你就没必要再纠缠不休了。
如果你意识到自己即将发脾气,已经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了,这时你可以去一趟洗手间,洗把脸,照照镜子,做几个深呼吸。同时,不断给自己暗示:要淡定,要淡定,他还是个孩子,不能跟孩子计较,应该对孩子多一点耐心和宽容。
当然,不只是孩子考试没考好时,你需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淡定的面容,当孩子调皮捣乱,或磨磨蹭蹭,甚至做了坏事时,你也应该提醒自己保持淡定。记住一条原则:当你情绪没有平复时,不要去教育孩子。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再去处理孩子的问题。
2.当孩子消极时给他鼓励和支持
当孩子在做某件事之前,表现出胆怯和不自信时,当孩子尝试了某件事,却以失败告终时,妈妈应该理解孩子的消极情绪,及时表达对孩子的鼓励和支持。
萌萌上二年级了,眼看期末考试就要到了,她却告诉妈妈:“妈妈,我害怕考不好!”听女儿这样说,妈妈没有对她冷嘲热讽,也没有表现得不以为然,她知道这样会加重女儿的心理压力,影响女儿考试时正常发挥。因此她以一种轻松的口吻对女儿说:“萌萌,不管你做得怎么样,妈妈都不会责怪你。知道吗?妈妈在你这么大的时候,考试前也会紧张。不要担心,轻松去面对吧!妈妈相信你可以的。”萌萌听了妈妈的安慰和鼓励,感觉轻松了很多。
当孩子产生消极情绪时,妈妈不应该对孩子表现出“恨铁不成钢”的态度。要知道,孩子越是消极,越需要安慰和鼓励,越需要激励和支持。因此,正确的做法是,对孩子表示理解、鼓励和支持。
3.偶尔装无知,给孩子成就感
七八岁的孩子,正值求知欲旺盛的阶段,当孩子问你“这个字怎么念”“那个词是什么意思”时,你最好不要马上回答他,更不要批评他“这么简单的字都不认识”“这么简单的词都不知道意思”“真没用”。那么,聪明的妈妈会怎么做呢?
聪明的妈妈会看一眼,假装不认识,然后和孩子一起查字典。如果孩子不会查字典,那正好可以教孩子查字典。当孩子通过查字典了解到生字的念法、新词的意思后,他会收获满满的成就感,而且以后遇到类似的难题时,他会先自己找办法解决,学习的主动性得以增强,这岂不是一举两得吗?
在七八岁的孩子面前,妈妈最好不要像在职场上那样,表现得过于聪明能干,适当地装一装“无知”,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和独立性;适当扮一扮“弱者”,激发孩子的保护欲和自信心,都不失为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