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我就不”是这一阶段的典型特征

“我不,我就不”是这一阶段的典型特征

你让孩子吃饭,他说“不吃饭”;你让孩子睡觉,他说“不睡觉”;你让孩子穿衣,他说“不穿衣”。你再让他做别的,他说“我不,我就不,我偏不”。看到凡事都喜欢说“不”的“小怪兽”,妈妈该怎么办呢?

黄女士的儿子快8岁了,脾气特别倔,老是和大人对着干。每次她交待儿子做完家庭作业后再玩,儿子偏说:“我不!”当儿子损坏了邻居家的东西,黄女士命令他去道歉时,他也说:“我不!”黄女士经常因为孩子说“不”,跟孩子闹得不愉快,她就是不明白,为什么孩子总是和她作对、顶牛呢?

我们再来看另一位妈妈,看她在孩子说“不”时,又是怎样做的呢?

最近一段时间,段女士在儿子轩轩身上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凡是她所建议的事情,轩轩都要拒绝。虽然她明明知道儿子想要什么,可儿子偏说不要;明明知道儿子想做什么,可儿子偏说不想做。

比如,周末早上她问儿子:“轩轩,妈妈给你煮饺子吃好不好?”她知道儿子喜欢吃饺子,所以才这么提议。没想到,儿子却说:“不,我想吃煎饺,不要吃煮的。”下午她问儿子:“咱们晚上吃红烧肉好不好?”但他却说:“我不想吃红烧肉,我想吃小炒肉。”

于是第二天早上,段女士既煮了饺子,又做了煎饺。她发现儿子悄悄地吃掉了饺子,煎饺却剩了很多。晚上,她既做了红烧肉,也做了小炒肉,结果她发现儿子吃饭的时候,更爱吃红烧肉。一天,段女士见儿子拒绝她的好意之后,又显得有些失落时,便对儿子说:“轩轩,你是不是觉得接受妈妈的提议显得自己没有主见啊?”

儿子不好意思地说:“是啊!如果我听你的,说明我还是个没主见的小孩子。”

段女士说:“一味地否定和拒绝别人,并不代表你有主见。真正的主见是你坚持认定为正确的事情,拒绝你认为不正确的事情,而不是单纯地为了拒绝而拒绝。否则,你将失去你真正想要的。”

轩轩点了点头,似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这次谈话之后,轩轩说“不”的现象减少了很多。

同样是面对孩子“说不”的行为,高情商的妈妈懂得“看透不说透”,先遵从孩子的意思,让孩子感受到尊重。而低情商的妈妈,则很可能戳破孩子的真实想法,采用压迫式的口吻指责孩子,或批评孩子“不听话”“讨人嫌”,说孩子故意跟她对着干。这样往往容易激起孩子的对立情绪。

其实,孩子说“不”的时候,最希望得到父母的理解和认同。父母越是理解孩子的心理,孩子就越能理解父母的要求,从而配合父母。下面,介绍三个方法,帮妈妈更好地应对孩子“说不”的行为。

1.别跟孩子较劲

当孩子“说不”时,请记住一个原则:别跟孩子一般见识,别跟孩子较劲。不就是一句“不”吗?没多大的事,没必要硬要逼迫孩子口头上就范。牢记这个原则,并做到这一点,你就不会觉得孩子是在挑战你的权威,从而很好地避免轻易动怒。

很多时候,孩子嘴上说“不”,其实行为上却在配合你。比如,你让孩子睡觉,孩子可能随口就说“不”,但你观察一下孩子,他的身体语言可能表明他在按照你的意见行事。比如,他已经放下了手中的玩具,或身体转向了房间,甚至迈出了一小步。

2.试着顺从孩子

在孩子最初表现出“说不”的现象时,妈妈不妨先顺从孩子,遵照孩子的意见,让孩子体验到自己做主的感觉。比如,你带孩子去购物,你本想买苹果给孩子吃,可孩子却说:“不,我不想吃苹果,我想吃橘子。”由于橘子刚上市,你试吃了一瓣橘子,发现很酸。你建议孩子别吃橘子了,可孩子依然坚持。没关系,遵照孩子的意思,让孩子享受橘子的酸爽,他就有可能改变自己的初衷。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可以体验到自己做主的快感,但同时当他体验到橘子的酸味后,可能会后悔:“为什么我不听妈妈的话呢?”这是孩子自我反思和自我调整的过程,也是孩子由偏执于自己做主,转向听取父母意见的过程。

3.找准时机沟通

就像段女士那样,在孩子拒绝了你的意见和提议,又感到有些失落时,你可以趁机和孩子沟通,说出孩子心里的想法,让孩子明白你是理解他的。同时,解开孩子的思想疙瘩,引导孩子正确地认识“什么是主见”,让孩子明白真正的主见与听取意见并不矛盾。这样孩子长大后才不会固执己见,闭目塞听。